NEWS / 新闻中心
发展医养结合 实现健康养老

四是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智慧化医养结合服务。各地持续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组织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加强信息监测,努力提升医养结合服务效率和水平。例如安徽省成立智慧健康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大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全省现有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企业11家、示范基地7个、示范街道(乡镇)25个;上海市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健康云”信息管理平台,完成238所标准化智慧健康驿站建设,加强高危因素和重点疾病筛查和干预;宁夏回族自治区构建“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将医养结合服务延伸到社区和老年人家庭。

各地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以示范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未来要进一步发挥医养结合示范省(区、市)、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的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幸福老年人”的良好氛围,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可及的健康养老服务。

国外居家医养结合养老探索

主持人: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发达国家在医养结合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和做法?

冯文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从国际上看,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新问题,当前发达国家基本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各国对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了积极探索,并先后形成“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两个重要理念。

在医养结合方面,发达国家的相关探索随着对老龄化的认识深化不断演进。人们认识到,让老年人保持健康状态,不仅可以达到降低家庭和社会养老压力的目的,也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国际社会20世纪80年代提出“健康老龄化”概念,之后其含义和内容不断发展,医养结合的相关做法也随之不断得到丰富。

进入21世纪,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多数国家逐步意识到,把老年人单纯看作被动扶养对象无法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只有让老年人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在一个老年人口不断增加的社会中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也会让老年人的生活更有质量。在这一背景下,“积极老龄化”的理念随之产生。但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健康老龄化是积极老龄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健康的躯体,老年人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并释放活力是无法实现的。

在应对老龄化实践中,对养老主流模式的探索也深刻影响了医养结合具体方式的选择。初期,多数国家首选修建大量养老机构。随着老年人口逐步增多,人们发现,修建再多的养老机构也无法将所有老年人口容纳进去。通过比较也发现,相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的成本更可负担。更重要的是,对所有国家的老年人来说,都存在着自家难舍的情感链接,人们更希望在自己家中安享晚年。自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居家养老”作为养老模式的主流选择。在实践发展中,也更加注重在家庭内部实现医养两类服务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