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进入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可获最高6万元入职奖励;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上从事一线护理工作的养老护理员,每人每月可获1000元奖励津贴……近日,由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刚刚结束了面向社会的意见征集工作,其中数条明确的经济鼓励手段令人期待。研究者希望,以此尽力消弭“校方积极办学,年轻人兴趣缺缺”、“工作不愁找,待遇却缺乏吸引力”等横亘在理想和现实间的落差。
一线护理强度大难度高招人难
“我们这儿入住的老人,不少都行动不便,护理起来强度大、难度高。帮老人排便也是常事,所以很多人往往工作一段时间就做不下去了。”晓芳在北京一家养老院担任护理员已有5年多了,虽然刚过四十,也已经成了整个养老院一线护理人员中资格最老的“大姐”。
晓芳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的一线普通护理员,工资也就是四、五千元的水平。好在食宿都由公司解决,每月还能攒下一点钱,但生活压力依然很大。“养老护理员工作琐碎,都是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家里条件好的孩子几乎不会来应聘,更不会坚持干下去。多数从业者都是‘苦孩子’出身,每个月等着这笔辛苦钱养家呢!”
遇到特殊时期,养老护理员同样难以摆脱影响。晓芳所在的养老院实力较强,整个疫情期间还能够保证工资的正常发放。但很多她之前认识的,在其他养老机构工作的朋友都遭遇了降薪,有的甚至是连续半年的停薪留职。
对于可能会有的每月1000元一线养老护理服务奖励津贴,晓芳十分期待。“之前这个补贴只发给北京户籍的一线护理员,但真正在一线工作的护理员几乎没有京籍的,我这好几年才碰到过一个,干了不到一年就走了。”
至于补贴如何发放,晓芳也提出了自己的盼望——审核后直接发放到个人工资账户。“我们公司应该不会扣我们的钱,但有些公司就很难说了。”
数年未收“科班”毕业生
而在补贴之外,晓芳坦言一线护理人员更缺乏社会上的理解与尊重。养老行业虽然是新兴行业,但没有成熟的模式,职业美誉度、从业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很低。“做养老工作不是很被大多数人看好,大家都觉得这个工作不体面。哪怕工资更低些,有的人也宁愿选择其他职业。”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2017年1月,北京市民政局曾经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当时即提出大学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将获得入职补贴,对于非京籍养老服务人才,将实施积分落户优待政策,年老后优先入住养老机构。获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相关规定申请建立“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等一系列养老服务人才优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