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年轻人不愿来?留不住?干不长?养老人才短缺待遇是痛点

但三年多过去了,在晓芳日常感受中,这些优待政策似乎“并没有增加我们行业的吸引力”。晓芳说,整个一线养老护理员中,几乎没有科班毕业的,“这几年养老院招来的新人,从业前几乎都是没有学过护理知识,也没有技能基础的,多数都是工作后由公司进行培训,自己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的。”

事实上,晓芳工作的养老院这些年也跟不少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的学校对接过,但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实习过后,均无法坚持下去,可以说养老院还没有接收到一个真正来自养老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学养老护理专业的不干养老护理工作,进入养老行业、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都没有学过养老护理专业”,几乎形成了养老行业的怪现状。

办学热忱遭遇生源尴尬

作为养老人才培养培训领域的专家,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乐龄研究院院长杨根来,参与了此次《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前期起草工作。他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全国从事养老照料工作的职工与照护对象比例为1:12,北京这一比例略低,程度稍好。但基本情况大同小异——人才数量缺口严重、不能满足首都日益旺盛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龄化”虽然是近十年才渐渐凸显出来的问题,但高校老年专业的设立其实远比人们想象中要早。杨根来介绍,1999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开办了老年专业。2004年,教育部将其列入高职专业目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发布,至2015年,全国已有65所职业院校开办老年专业。

而据教育部公布的高职专业备案情况,仅2020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就新增57所,总数一跃达到278所!可以说呈“井喷”态势。不仅数量,软硬件建设也都在改善。“养老专业的教学、实习、环境装备等标准体系均已设立,教材也出了至少七八个版本,资源库非常丰富。”

培养条件如此优渥,为何人才依旧短缺?杨根来指出,从“入口”看,院校的办学热忱遭遇了生源并未积极增加的现实尴尬。作为教育部、民政部等共同认定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老年专业从2014年招生才突破100人,2016年招到140人,算是这么多年的最高峰,但从未达到200人的招生计划。“我们这里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院校了。”据他观察,全国仅有不超过5%的院校老年专业招生能突破200人。“今年刚开老年专业的这57所院校,还不知道招生情况,但我预估不会很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