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人退休后不是带孙子,就是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成为子女的‘免费保姆’。现在时代变了,耍式多了,我退休后要好好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满说,到老年大学上课让她感受到,老人也可以活出别样的精彩。
为老年人搭建精神家园
需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
老人的精神家园如何搭建?社会各方该如何发力?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均提出从多方面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0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743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291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还有众多的社区老年食堂和助餐点,都可以提供相应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老年教育上,目前,我市已依托重庆开放大学建成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1个,区县社区学院38个,镇街社区学校918个,村(社区)学习中心8600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四级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开发老年课程涵盖7大类36种,开设“钱棍舞”“苗绣”“川剧”“蜀绣”等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和地方特色课程。
不过,由于老年群体基数庞大、增速快,要想更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尚需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
以老年大学为例,目前重庆市老年大学规模已达到1.8万人次。尽管我市逐年扩大招生,各个区县也纷纷开办老年大学,但老年大学学位“一位难求”的矛盾暂未得到显著缓解。
对此,长期研究我市老年教育的重庆开放大学副校长刘昌雄建议,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应形成多渠道筹措老年教育经费的机制,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的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时,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企业和个人对老年教育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按照税收法律法规享受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去年,沙坪坝区创新启动“毕业季红岩社工计划”,定向选拔招募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设计、参与独居老人关爱公益服务项目。大学生们为独居老人设计“一人一策”,上门陪伴、代取包裹、教用智能手机、微信提醒吃药、陪同散步、组建兴趣小组……让老人“走出来、融进去、敢展示”。
目前,“毕业季红岩社工计划”已开展9期,服务独居老人1400多人。
“沙坪坝区以项目购买形式,引导大学生参与独居老人关爱等基层治理的做法值得借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慧康养学院院长田奇恒建议: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支持社工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和生活支持等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建设,发展上门陪诊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