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如何帮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近日,两江新区康美街道金竹苑社区,“长者智慧”社团工作人员正在课堂上教老年人使用手机进行拍摄编辑。

特约摄影 辛飞/视觉重庆

“孙女,你帮我看看,我手机怎么突然打着打着就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了……”

“孩子,你帮我在网上挂个老年科专家的号,手机挂号流程对我们老年人来说太复杂了,字又小……”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来临,让老年人顺利跨过“数字鸿沟”,似乎变得越来越紧迫。记者走进多个社区和公共场所,关注老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不会使用智能手机

老人常常遭遇不便

近段时间,家住南岸区融侨半岛小区的居民刘天发有点焦虑。因为身体原因,他需要每天到位于渝中区的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做治疗,但从家到医院,坐公交不方便,想打车也不容易。

刘天发告诉记者,上班高峰期打车,空车本来就少,有时好不容易碰到,驾驶员却告诉他:“已经被人通过打车软件叫了。”

“我们这些用不来打车软件的老年人怎么办?”75岁的刘天发有些发怵,他会用简单的微信功能跟子女、朋友沟通,操作相对复杂的打车软件却“打脑壳”。

事实上,让老人们发怵的远不止打车软件一项。

每年春节本是家人团聚,热热闹闹一起过年的幸福时刻,两江新区天宫殿街道尚源印象小区居民王德群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她本想趁着春节与家人们好好吃顿饭,一起聊聊天,可是儿子、女儿、儿媳、女婿成天拿着手机,让她有些无奈。

“我问女儿手机有什么好玩的呀,才晓得他们在微信群里抢红包、发红包,乐此不疲。”王德群曾经想过加入,但最终还是打了“退堂鼓”。“领取红包必须要绑定银行卡,之前遇到过诈骗不敢把微信与银行卡绑定,娃儿也劝我微信上不要跟别人有经济往来。”

看病需网上挂号也让有些老人很不适应。渝中区上清寺街道退休居民张桦腿上长了湿疹,去年12月15日一早就去医院排队挂号。虽然排队的人不多,但轮到她时,只能挂到下午的号了,而且还不是她想挂的那个皮肤科医生。

“他们都是提前通过手机预约的。”张桦说,旁边的患者告诉她,可以通过医院公众号预约挂号。在医院大厅也有自助挂号终端,可选择自己想要的医生,还能看到当前各医生候诊的情况。

“我现在记性、视力都不是很好,微信挂号、自助挂号、医保卡绑定试过几次还是不会,娃儿也不是每次都有空陪我来看病。”张桦感到很无助。

手机打车不会、线上挂号不会、即时通讯工具不会……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适应数字化生存的老人生活空间被一点点挤压。

数字产品适老化设计不足

老人陷入“习得性无助”

有没有一款让老人用起来得心应手的智能手机?记者在市面上进行了打探,得到的答复都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