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多彩养老模式打造“花样”晚年

□李美时本报记者那可

“以前家里人口多,房子小,三代人挤在一起住,观念也老,住不舒服也不去养老院,怕人家笑话。”70岁的哈尔滨市退休职工丁克勤回忆道。如今,他和老伴单独住在60多平方米的电梯房里,儿女不时来探望照顾,平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餐饮、娱乐、保健等各种服务让他和老伴的晚年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原来老年生活也可以这么丰富多彩,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进步,这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改革开放40年,春风化雨浸润着黑土地,也给黑土地上的龙江老人带来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养老院:给老人“不是家胜似家”的温暖

“上世纪60年代物质短缺,70年代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社会各方面蓬勃发展……”

今年73岁住在位于阿城的哈尔滨市第三社会福利院的陈述学所说的这些“老故事”,在养老院里特别受欢迎,这里有她的同龄人,喜欢一起追忆过去,通过这种方式他们仿佛找到了年轻时的美好与情怀。

“过去的老想法,过时了。”针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陈述学说:“父辈们觉得就算屋子再小也不能把老人送养老院,那样不孝顺,老人也觉得丢人。可现在,儿女工作忙,压力大,老年人观念也逐渐改变了,选择去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逐年增多,养老院的居住条件、饮食和服务也特别好,让老人们有‘不是家胜似家’的感觉,尤其是大家在一起,聊天解闷不寂寞。”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提起几十年来我省养老机构的提档升级,从事养老服务工作30多年的哈尔滨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李春海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这里过去就是一片砖瓦房,现在的养老院条件可是好太多了……”他一边指着记者面前的福利院所在地,一边介绍着40年来这里的点滴变化。哈尔滨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与共和国同龄,古香古色的牌坊上面写着“幸福乐园”四个鎏金大字,在呈现历史积淀的同时,又增添了旧物所独具的安逸之感。40年的时间里,这里经过多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简陋的砖瓦房变成了集生活娱乐、颐养康复、休闲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楼群,是老人们颐养天年的乐园。

李春海回忆起他刚工作的时光,至今还清楚记得冬天他要为老人们取暖烧炉子,烧水要用大水壶、洗澡还要去公共澡堂……如今这些早已被集中供热、电热水壶和独立的卫浴设施所取代。李春海介绍,目前该养老院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电动轮椅,用电动洗浴床为老人提供舒适的助浴服务,这些智能的“稀罕物”为老人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据了解,多年来我省积极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床位供给稳步提升,全省各类机构养老床位总数已达23万张,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近60%,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2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和领办的医养结合床位也达到了3.2万张。高龄津贴、失能补贴制度全面落实,每年惠及全省35万高龄或贫困失能老年人。我省进一步健全了“以县级中心敬老院为辐射、以区域性敬老院为主体,以五保家园(农村幸福院)为支撑”的农村养老服务和供养体系,使得农村养老难题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