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照顾老人,这是缪玉玲今年明显感受到的现状。
头一个“老人”是从业者自身,十年前她刚关注这个行业时,老年人护理行业的从业平均年龄是40-45岁。十年后的现在,这个平均年龄变为了50-55岁。
养老行业的从业者也“老了”。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比已达21.1%。
国家卫健委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养老已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随着少子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单元越来越小,“居家不靠儿女独立养老”成为很多当下退休老年人的现实选择。
但从业人员的供给远远跟不上居家养老市场的扩大。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数据,目前护理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然而,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并且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这一数据缺口呈扩大趋势。
“老人”照顾老人的困局背后,更有养老资源稀缺、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参差不齐、契合养老需求的服务供给缺位等现状,让许多备老及年老人群陷入到一种“集体焦虑”。
如何破局?近年市场中有了一批“鲶鱼”。
蔓延的养老焦虑
刚退休后的郑女士,原本是一名医生,但也无法独自照顾95岁高龄中度失能的母亲。
“每次出门检查身体,至少需要两个人协助我搀扶母亲,才能坐上轮椅。”她告诉记者,自己一人并不能很好地照顾老人,日常有众多问题都需要更为专业的协助,但即使自己从事医疗行业多年,想找一个专业的护理人员也极为不易。
记者采访多位人士了解到,由于从业人员较少,普通护理人员会为更高的薪资跳槽,因此,找一位普通稳定的护理人员变得困难,而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护理人员更是“一员难求”。
刘先生便深受其困,起因是母亲突发重病需要照护,但令他没想到的是,留下一位长期护工极为困难,短短半年内,他们一家便先后聘请了7位护理人员。
同样退休不久的陈女士也向记者发表了类似的感叹:“年纪大了后行动有些不便,平时去医院看病就诊较麻烦。另外,医院专家号也比较难约,如果要更便利地就医,需要去积累不同科室的医生朋友。”
记者发现,老年人对养老资源的焦虑集中在护理人员、康复师、优质医疗资源积累上。
除了对养老资源稀缺的焦虑外,市场上参差不齐的康养服务质量也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困扰。
“居家养老其实跟机构、社区养老会有一些区别。居家养老需要把服务送到不同客户家里,因而非常分散,进而导致服务品质的差异性非常大。”平安居家养老康复护理专家缪玉玲向记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