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刷屏背后:机器人养老离我们有多远?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近日,《当一位北大教授成为24小时照护者》一文在社交平台上刷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0多岁的教授胡泳,讲述了自己照护失能母亲的故事,其母今年85岁,患有重度阿尔茨海默病,过去三年多,他被日复一日的“照护”工作裹挟,成为一名全天候护理人。


  原本的学术工作和个人生活遭到切割、压缩,并轨到“换尿布、擦屎擦尿、洗澡、洗床单、做饭的自动化程序里”。胡泳感慨说:“你曾以为生活是持续的,甚至可以添砖加瓦,而照护一位老人,则是必然的失败。你无法奢望奇迹,必须接受现实:你的付出在增加,却换来一个愈加衰老、离死亡更近的亲人。”


  胡泳教授的情况绝非个例。随着中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尤其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成为愈发严峻的社会现实。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7亿人,占全国人口15.4%。另据央视新闻报道,据测算,到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失能、半失能和失智老人已达4500万。


  看到这篇文章,许多网友感同身受,纷纷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相似经历。也有网友表示,长时间单调重复性的劳动最终会将自己和受照顾的人带入一个无望的境地,而AI不会,它发展到有基本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图像行为识别就可以胜任,会比真实人类更适合这类工作。


  在人工智能时代,让科技托举起老年人照护的议题,已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2022年8月底,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必选首次公开亮相了五台专门为服务老年人而设计的机器人,包括陪伴机器人、智能代步机器人、箱式递送机器人、辅助行走机器人、开放式递送机器人。在模拟场景中,机器人用机械臂送药,搭载老人遛弯,成为广场舞“领舞”……黑科技的硬核程度,已超出人们的想象。


  近年来,在实地调研的积淀下,优必选已经与深圳蛇口和盐田招商观颐之家、上海松江新凯敬老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20家知名企业和机构达成合作,同时也推出智慧康养云平台。


  优必选所处的人形机器人赛道,当下正展现出巨大潜力。GGII发布的报告预测称,预计到2026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在服务机器人中的渗透率有望达到3.5%,市场规模超2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亿美元。这不禁让人憧憬,养老照护的巨大需求将会与机器人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