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在中国,要住进高端养老社区“优雅变老”,门槛究竟有多高?
行业普遍认为,仅考虑运营端,养老社区的中小型项目3年至5年、大项目则要5年至8年、入住率达到60%以上,才可能实现盈亏平衡。
在北京、上海这两个高净值人群最为密集的地方之外,是否有项目入住率足够高,实现了盈利,其中酸甜苦辣,只有保司自己知道了。
国内一家商保公司的相关管理人员李行(化名)介绍,不少保司会采用全预算管理决定运营成本。“年初时,会根据预定入住率预计新一年的收入,再根据入住情况匹配支出。”入住人数增加,服务人员相应也要增加。计算时,保司并不会严格控制支出小于收入,而是会将亏损控制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这其中藏着一个秘密:保司可以接受这种亏损是由于,保司是综合评估损益的,其中对保险主业的影响最为重要,其次也比较看重的土地的长期增值,尤其对于布局时间早的保司而言。
有媒体曾进行过计算,泰康之家燕园一期二期的建设成本加上投资的机会成本,燕园持有至今的成本约为20900元/平米,但其所在区域房价则在40000元/平米以上。对保司而言,自建养老社区可以起到押宝地产行业的作用。
不过,这对于一些近些年才开始大力投资建设养老社区的保司而言,却意味着拿地成本直线上升。
前述保司的相关管理人员李行认为,养老社区可以被视作保险产品的实体支撑,共同构成保司的产品生态。“养老社区可以赋能销售团队,让他们在介绍产品时,有打动客户的抓手,这可以促进保险产品销售”。
“对保司来说,稳定的高净值客户是最重要的资源,他们不仅需要养老险,还有健康险等需求。”龙格说,作为一个成熟的玩法,养老社区为保司带来的收益和风险已经十分清楚,无论大中小型险企在过去数年,早已开始了竞争式布局。
入局的诱惑
在见识了高端养老社区十多年的发展后,一家头部保司投资负责人王欣(化名)就意识到,他们在养老社区上的布局已经晚了。
在王欣看来,过去国内保险行业更多依靠渠道驱动,“谁销售能力强,就能多卖产品”,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单轮驱动已然过时,“现在都是渠道和服务并重,保险、医疗、养老必须结合”。
在养老社区竞争上,先发的各大保司已然把高净值客户紧紧攥在了手中。这让王欣十分着急,生怕公司在未来5年、10年的竞争中落入下风。
“现在我们意识到了,也去做养老,但时代已经过去了。”王欣也想为公司布局养老社区,但“十年前拿地多便宜,现在拿地再建设又要多久”,这些问题都摆在了王欣面前。在眼前的考核压力下,保司也很难有耐心穿越周期,在当下花费巨资战略性布局养老社区,并持续输血直到其盈利。
不过,除了王欣所说的“拿地自建养老社区”,也被称作重资产模式,相对的还有另一种模式——公办民营、长期租赁或者与市面上已有的养老社区合作的模式,这种被称为轻资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