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模式各有拥趸,前者以大保司为主;还有一些则坚持轻资产投入,如大家保险集团、百年人寿保险公司等。当然,还有一些保司轻重结合,既有自建社区,也和第三方养老社区合作。
两种模式也各有优势。“自己的服务体系肯定比嫁接的服务体系好,第三方养老院无法体现某家保司的文化特色。”王欣说,“自建社区完全是自己干,从设计细节到服务体系,处处体现着保司客户的尊贵身份,牢牢攥住高净值客户。”轻资产模式则适合入局晚的保司,不需要承担自建的资金和时间成本,更加灵活。
“轻重模式没有好坏之分,要看保司自身实力。”龙格说,“自建一个社区就要几十亿投入,全国这么多省份,几个社区就要上百亿元投入,一些保司总资产还不到100亿元。”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在成都温江的芙蓉人家项目总投资达到了21亿元,在上海的梧桐人家的总投资更是高达40亿元,对自身体量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李行记得,自己所在的保司布局养老社区时,有几组工作人员全国到处去实地考察,“谈出一块合适的地不容易”。
监管也拟对哪些保司可以参与养老社区业务,做出过明确规定。
2023年初,当时的银保监会下发《关于规范保险公司销售保险产品对接养老社区服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下称《通知》)。
《通知》凸显出的两条最核心原则就是“量力而行”和“风险隔离”,并且明确了保司开展“保险+养老社区”的八项准入条件,其中就包括:净资产不低于50亿元;连续四个季度综合偿付充足率不低于120%;连续四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B类及以上等。
根据行业媒体《慧保天下》的粗略估算,2023年初时只有30家保司符合这些基本的要求。
“保险+养老社区”的业务模式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方向和边界已然清晰。接下来,这个千亿赛道的银发经济里,养老社区还能依靠“优雅变老”的概念,创造什么样的故事?
(注:文中所提及的产品保费为公开资料显示,仅供参考,具体详情可咨询相关保司。“9073”格局,即指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