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是家之大事、国之大事。让老年人有一个幸福的晚年,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好个人养老金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着力点。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我国金融业正奋笔书写提升人民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幸福感的时代答卷。
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擘画民生幸福长卷
70岁的张福珍是一名退休教师。一年多前,她和老伴购买了商业养老保险后,住进了中国太平梧桐人家养老社区。“我俩的退休养老金,加上保险收益,足以负担我们在养老社区的开支。”张福珍带着记者挨个参观养老社区的摄影展和舞蹈间。“我参加了声乐班、朗诵班、模特班……每天都忙不过来。”
莫道桑榆晚,人间重晚晴。随着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发展,养老金储备渠道逐渐丰富,正在推动人民群众从“养老”变“享老”。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包括三大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制度和市场化的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为“老有所养”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截至2023年底,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已接近6万亿元;2023年全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比2012年增加一倍。与此同时,截至2023年末,第二支柱方面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合计5.75万亿元。构建第三支柱的重要举措,个人养老金制度自2022年起试点,已于2024年底在全国推开。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长期跟踪养老金融发展。她介绍道:“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已经搭建起来,并且被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所接纳,可以说已经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推动养老金融与服务结合,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养老金融体系的重要延伸。各大保险机构争相构筑“保险+康养”服务闭环,为全国人民提供新式养老体验。
“我国超九成老年人倾向选择居家养老,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势在必行。”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表示,应通过政策精准分层、资源生态化整合、机制持续优化,既保障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又引入大企业的技术与资金优势。他认为,唯有打破“规模歧视”,建立能力导向的竞争环境,方能推动养老服务从“初级覆盖”向“高质量供给”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