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本地居民,移民在流入地会在就业和收入上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会促使他们“有钱不敢花”,除了食品、居住等一些刚性支出,他们会尽可能减少文化、教育、娱乐等方面的开销,并且要为预防未来可能存在的失业、生病等风险储蓄,这就是“积谷防饥”。
而且,流动人口像候鸟一样在打工地和老家往返,外出工作的目的就是打工挣钱,挣的钱还要寄回家补贴家里的老小,因此少花钱、多寄钱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就形成了。全世界有超过2亿的国际移民,一般都是从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前往发达国家打工,他们寄回母国的钱,英文叫Remittances,甚至是母国收到的国际援助的3倍之多,平均每个国际移民每月会寄200美金回家。
回到中国的制度环境,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消费会起到抑制作用。中国的户籍制度不仅仅是一项人口登记与管理的制度安排,还隐含着公共服务分享的权利,涉及入学、考试、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流动人口的“落户难”增加了他们工作的不稳定性,从而增强他们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他们在本地的消费。
2014年开始的户籍一元化改革通过剥离户籍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含金量来提升全体居民的福祉,这对于促进流动人口消费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澎湃新闻:当前流动人口的消费是否还存在增长空间?流动人口消费对中国市场的意义是什么?
费舒澜:流动人口的消费目前仍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2019年中国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6.9%,如果他们的消费水平平均提高10%,就可带来GDP千分之五的增长,所以说激发流动人口消费是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手段。
流动人口是未来城市新增人口的主要来源,他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城市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又会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提高了,消费也会有所增加,整体是一个良性循环。
澎湃新闻:论文将流动人口消费与养老保险相联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费舒澜:养老保险的主要作用是缓解劳动者老年的后顾之忧,降低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刺激当期消费。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家长会关心“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就是“五险”中最重要的一个。我在上《社会保障学》这门课的时候会问学生:你们希望将来老了之后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多同学回答:“周游世界”。“周游世界”需要时间也需要金钱,养老保险的作用就是让老年人达到退休年龄之后停止工作、领取养老金,如此一来,老年人休闲的时间和金钱就有了一定的保障。
如果没有养老保险,或者说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比较低,老年生活怎么办?要么就是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多存钱,要么老了之后依靠子女赡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