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消费的B面|提升流动人口消费能力需完善养老制度

西方国家在养老方面面临着家庭储蓄不足的问题,因此西方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公共养老金对私人储蓄的影响,学者们发现公共养老金对私人储蓄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替代资产和提前退休。

相比之下,中国则面临储蓄过高、消费低迷的问题,因此中国学者更加关注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他们发现养老保险的参保和待遇(养老金)都提升了消费水平,但是养老保险缴费过高会对消费有抑制作用。因为养老保险缴费是在当月工资收入中扣除,养老保险缴费越高,每个月的“到手工资”就会越少,消费水平就会受到限制。

澎湃新闻:流动人口参与养老保险的主要难点在哪里?

费舒澜流动人口参与养老保险最大的难点在于他们的“流动性”,也就是工作和生活的不稳定性。流动人口中大部分是“乡-城”流动人口,也就是从农村到城市来打工的人,他们的就业形式更加灵活,学术上也叫做“非正规就业”。就业形式的灵活表现为经常更换雇主、更换地点,这都会造成参保上的困难。

其次,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上会受到“户籍歧视”,这种户籍歧视使得用人单位不缴或少缴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费用。因为许多“乡-城”流动人口就业形式非常灵活,有时不会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不会为其缴纳养老保险。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会按照最低标准为流动人口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就是所谓的“少缴”。

在我们使用的数据中,2016年样本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20734元/年,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是23079元/年,可见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水平更低。

而且,样本中的流动人口有45.9%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7%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37.1%两种养老保险都没有参加。我们的样本都是从事非农工作的劳动者,理应全部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仍然有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澎湃新闻:研究将流动人口按照“无保险”“城职保”和“城居保”分类,发现参加“城职保”的流动人口家庭比参加“城居保”的家庭人均消费更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费舒澜:我们想要考察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状态对其家庭消费的影响,因此才做了如上分类。分析发现,参加“城职保”的流动人口家庭比参加“城居保”的家庭人均消费高,原因在于“城职保”的待遇水平比“城居保”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计算,2018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均待遇支出是3153.5元/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均待遇支出是152.3元/月,两者相差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