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前,我国居民金融总资产已达到160万亿元。其中,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而且绝大多数低于1年期限。”郭树清认为,这部分短期金融资产转换为终身养老财务资源的话,规模十分庞大,优势非常明显。
对此,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回应道,养老金融发展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和空间。在前期的研究分析中发现,我国居民资产配置需求快速增加与结构调整特征显著,以房地产为代表的非金融资产配置比重逐渐降低,已进入到金融资产配置加速增长的拐点。同时,家庭资产配置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风险的有效对冲与管理逐渐成为家庭资产配置的核心,金融资产配置将呈现出向保险和养老金集中的趋势,养老金融发展优势凸显。
“目前,房地产在居民大类资产中配置意义在下降,一方面,一线城市限购限贷不断加码,导致其流动性较差,财富构成中房产占据过高的比例,将严重影响整体财富的流动性;另一方面,房产的高度非标准化属性,决定了其保值增值能力具有较大的差异。”一位研究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储蓄率走低、基本养老对工资替代率偏低的情况下,居民财富的保值增值显得尤为重要。合理优化家庭的资产配置结构,并通过参与一定比例的风险资产,通过承担风险换取收益率的补偿,这将是有益的尝试。
另外,在大力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的同时,“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也可集中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成为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满足基础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资金需要。”郭树清说。
第三支柱发展要“两条腿”走路
第三支柱变强变壮,仅仅依靠外部环境的推动是不够的,与之相关的金融行业都应该发挥内在动力。从郭树清的讲话来看,监管层对于养老金融的总体方针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抓现有业务规范,就是要正本清源,统一养老金融产品标准,清理名不符实产品。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0)》显示,有21.47%的调查对象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曾上当受骗,且部分调查对象上当受骗的金额还相对较高,这无疑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之所以出现这一乱象,除了消费者本身的金融知识匮乏、风险意识不足之外,养老金融监管漏洞是最重要的原因。目前来看,大多数在金融和养老理财中受骗的群体往往就是受到了高回报的吸引,由于这些诈骗迷惑性很强,加之消费者本身的金融风险认识不足,导致了类似的事件时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