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记者姜琳
从养老护理到家政服务、从婴幼儿照护到健康照护,近年来生活性服务业需求激增、人员缺口巨大。但服务人员技能低、服务差、收费乱等现象始终突出,人难招、人难管、人难留问题迟迟难解。
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业。最关键的服务人员从哪里来、怎么培养?记者采访了权威专家。
一边是人紧缺,一边是服务散、乱、差
“人太难了!来了要么不会干,要么干不了几天就要涨工资,不到3个月已经换了4个人,管吃管住一个月给6000元也招不到合适的。”为了给70多岁的母亲找保姆,北京东城区崇外街道的张女士最近很发愁。
张女士的烦恼,许多家庭都曾遭遇过。一方面,是老人、孩子无人照看,请保姆成为“刚需”;另一方面,是服务人员很难找,想稳定用个好保姆更是“难上加难”。
高薪请来的育儿嫂,连奶粉都不会冲;花中介费找的家政服务员,家电不会用、家务干不好;好不容易遇到一位干活靠谱的,还得“捧着”“哄着”,工资之外要给红包……消除生活服务消费之痛,成为诸多家庭的迫切期盼。
有关部门的数据显示,家政服务员、育婴员、养老护理员等长期位列全国“最缺工”职业排行榜前列。“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每年至少需要职业育婴员、保育员近1000万人次。我国有2.49亿老年人、4400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30万名。
“服务人员供不应求,养老护理员缺口很大,家政服务员尤其是中高端服务供给不足,人员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存在服务不规范、信誉缺乏等问题,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说。
有身份证就能上岗,“低门槛”出不了“高服务”
家政、护理等生活服务散、乱、差,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连接供需双方的中介公司绝大多数没有建立规范的招聘和培训机制,部分服务人员缺乏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一些家政公司为了赚取中介费,把服务人员的准入门槛放得很低,只要有身份证就能上岗,有的甚至连健康证都不要。前期没有培训,后期没有管理,最终导致从业人员技能低、服务差、服务纠纷不断,甚至出现偷盗财物、虐待老人等恶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