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服务人员自身看,目前绝大部分从业者都是“60后”“70后”农村进城务工妇女,普遍没有职业归属感、流动过于频繁,年轻人从业意愿很低。“这就是个卖力气的活,要是能找到其他好工作,谁愿意上别人家去伺候人?”一位家政服务员告诉记者。
曾有调查显示,成都超过70%的家政服务员年龄超过45岁,25岁以下的家政服务员不足1%。低学历、老龄化,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专家表示,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中介公司招聘规范和市场监管,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强服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岗位吸引力,鼓励引导更多劳动者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
今年,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均作为新职业,正式列入我国职业分类大典目录。人社部、民政部10月联合颁布的职业技能标准,明确将养老护理员分为五个等级。这些举措顺应了社会需求,畅通了职业发展通道,将激励从业者加快提升技能水平。
加快技能培训推动行业提质、扩容
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人员培养是关键。
聚焦从业人员数量不足、职业技能水平不高等实际问题,人社部、民政部、财政部等近日组织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拟于2020年至2022年,培养培训健康照护、养老护理、家政服务、婴幼儿照护等各类康养服务人员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养老护理员200万人次以上。
“未来两年还将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实训基地,在全国建成10个以上国家级(康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张立新介绍说,接下来将全面推行包括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在内的康养服务人员培训制度。
计划专门将健康照护师、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育婴员、保育员等作为急需紧缺职业,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两目录一系统”。这意味着这些职业的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均可享受国家相关补贴政策。
加快培养数量充足、素质优良、技能高超、服务优质的服务技能人才,推动生活性服务行业提质、扩容,一系列有力举措已经在路上。
“我们还将加强新职业和相关职业技能标准开发,做好人才评价工作,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对经评价认定合格的,纳入证书查询系统和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向社会公开。”张立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