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银行发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 产品设计短板隐现





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报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发展居民个人养老金融需求和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日益凸显。今年以来,监管方面也多次喊话,引导银行理财和信托业稳妥转型,建立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

《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多家银行推出了养老系列理财产品。不过,有资深银行人士指出,我国现有银行养老产品与普通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养老特征不突出。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需规范与统一产品设计原则,兼顾适配性、稳健性。更为重要的是,要拿到国家长期GDP增长的收益,资产配置必须广泛,养老理财的概念前所未有地把大类资产配置能力推到了新的高度。

“养老”理财炒概念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近12.6%,老龄化速度超过美欧,“未富先老”现象突出,与人口老龄化伴随而生的养老需求受到广泛关注。

据悉,中国养老金体系有三大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是个人养老金制度,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等。目前,第一支柱占绝对主导地位,已覆盖近10亿中国城乡居民;第二支柱覆盖面较低,仅有几千万人口;第三支柱规模尚小。

“第三支柱长期处于起步阶段,与许多国家相比,发展较为缓慢,占比过低,对养老的支撑明显不足。”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如是指出。

今年初,银保监会召开新闻吹风会,就2020年金融保险业的监管提出了九大风险防范任务,其中即包括建立完善养老保障第三支柱。银保监会副主席黄洪表示,国家正在加快第三支柱改革的顶层设计,下一步要把第三支柱的改革纳入国家重大改革内容,同时把第三支柱的发展作为国家重点战略,纳入到“十四五”规划之中。

在此背景下,养老金融正在成为各家资管机构争先布局的新风口。记者注意到,近年来,银行机构争先布局养老金融,推出各类养老理财产品。在分析人士看来,银行理财有望成为养老市场的中坚力量。

“由于中国最大的养老客群就在商业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持有人通常也是银行存款账户持有人,养老金融产品是将‘存款功能’转化为‘养老功能’最直接的路径,只有通过商业银行才能打通存款和养老功能。”中邮理财副总经理刘丽娜指出。

不过,部分产品虽然冠名“养老”,但波动性也较大,在产品投资、申赎制度安排等方面难以充分体现第三支柱的内涵。

普益标准研究员唐春艳指出,当前各家银行发行的“养老”系列理财产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投资期限较长,当前发行的带“养老”字样的产品中,投资期限在3~5年的占比较高,但仍与国外的养老产品的期限有较大距离;二是风险等级偏低,受制于资金风险属性,养老理财多采取稳健的投资策略,资产配置也以固定资产为主,追求资金的保值增值,因此产品整体的风险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