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科班生”转行,四五十岁成主力军,养老行业留住年轻人才为何这么难

“10年前,养老行当不景气,没有年轻人愿意来就业;现在行业景气了,年轻人还是不愿来。”这是一位养老机构管理者的困惑,也是眼下养老产业人才输入困境的写照。

人才缺失,让养老这一“朝阳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对养老服务认可度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行业没有探索出合适的商业模式,“不赚钱”的行业留住年轻人太难。


随园2021年元旦幸福集市,一位老人和扮成财神爷的副院长赵婷婷自拍合影。

■现状 40岁50岁是养老机构主力军

■担忧 10年后或现结构性“无人可用”

早上7时,49岁的养老院护理员庞大姐就开始围着几位老人忙碌起来,量血压、擦背、洗脚、按摩,陪老人聊上几句。老人们有需要,只要按下床头的呼叫铃,她就赶紧跑过去。

像庞大姐这样年龄在40岁、50岁左右的,正是养老机构护理老人的主力军,也是他们撑起了养老行业的护理一线。这是记者走访多家养老机构后,发现的行业普遍现象。

整体养老从业人员被贴上“一高三低”的标签。所谓“一高”,就是年龄偏高,养老从业人员以40岁、50岁居多,“三低”则是指学历低、素质低、待遇低。“不仅如此,从业者每天工作的时间比较长,但培训时间比较短,人员流失率比较高。”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向记者直言行业目前的“痛点”。

“工作强度大,不能吸引年轻人。”北京爱侬家政服务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尤其是护理失能老人,脏累在所难免,年轻人很难接受。”

“待遇低,工作脏累,社会认可度低,职业上升空间有限,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从事护理工作。”北京一家养老机构运营负责人甚至担忧,照此下去,10年以后,养老护理甚至可能会出现结构性“无人可用”的局面。

■案例 养老“科班生”望而却步

■调查 年轻人入行三年后都转行

近年来,国内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养老“科班生”也越来越多。

广西姑娘小于2017年考入北京一所高校,专业是社区管理与服务,养老服务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选这个专业就是觉得好就业,学了3年,确实希望能从事养老行业。”距毕业还有一年,小于2019年7月来到黑庄户一家养老驿站实习。

每天早上7点多,小于就开始安排老人活动、带老人做健康操。有人腿脚不方便,她就扶着老人活动;有人不开心,她就常常陪着聊天……“院里所有活儿都得搭把手,几乎没有放松的那一刻。真没想到会那么累,心理落差挺大的。”半年的实习经历,让小于萌生退意:“我才二十出头,真不敢想象以后怎么能撑下去。”最终,小于到一家母婴公司去上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