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新民晚报:原居、机构、异地,体面养老,还需多方合力

  阶梯式为老服务,什么样?就是,老人做不动饭了,中心有助餐;洗不动澡了,中心有助浴;需要让照料老人的家人们休息一下放个短假,中心有喘息服务……老人到什么阶段,就有什么样的专业为老服务,家门口的”原居安老“就是要让老人们有安全感、归属感。

  今年,“十四五”开局,申城社区养老“原居安老”,又将有什么新进展?政府工作报告透露,新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提高长护险评估、服务的精细化水平,让老人们切实感受体面养老品质生活!

  机构养老

  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水准

  养老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照料护理服务,已成为上海“9073”养老格局中的重要支撑。在持续推动上海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准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也对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准提出了建议。

  早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上海率先提出了“9073”养老服务模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市建有养老机构667家、长者照护之家148家、日间照料中心579家,为养老服务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日常监测指标》,对全市已执业的养老机构进行全覆盖的服务质量监测,旨在推动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提升。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现在该监测指标结果已是政府“以奖代补”政策落实重要依据,并与行政检查和处罚、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服务质量认证、满意度测评、黑红名单等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上海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古美社区乐健长者照护之家。孙中钦 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静态数据无法满足动态过程监测需求。上海市政协委员丁勇、卢清武、李刚此次提交了一份《关于养老服务质量监管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的建议》的提案,提出要从顶层设计和构建上海养老服务数字化过程质量监管新规则, 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先行先试数字化转型,提高养老从业者数字化专业能力。

  增加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培训内容,强化全员“数字素养“教育,鼓励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面向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建立数字化技术学习平台和培训体系,这对于提升养老机构服务水准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也成为了许多人的共识。

  上海市政协委员高向东此次提交了一份《关于高质量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建议》的提案。其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海外的智慧养老产业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像在美国,通过采用移动健康的方式,提供多种模式的照护服务,实现老年人健康独立生活,进而降低护理费用,减轻护理负担;在日本,运用各种高质量的传感器,软件系统则涵盖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支援。高向东委员也建议,政府应积极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在上下游养老产业链中的应用,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