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新民晚报:原居、机构、异地,体面养老,还需多方合力

  

  5G养老院亮相上海。刘歆 摄

  不少政协委员表示,在《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指导下,养老服务行业应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构建基于数据驱动的养老服务质量动态监管体系,可以加快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统一市场,更好适应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异地养老

  上海地方立法首提长三角合作

  日前,家?住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的鲁荣坤住进江苏张家港的一家养老院,环境更宽敞,一个月的费用才3000元左右,还能使用上海的医保卡。

  截至去年底,上海已有13个区与苏浙皖三省的27个市(区县)签署了区域养老服务协作备忘录。在此基础上,今年,三省一市的民政部门将推动上海全部16个区与三省的30个城市实现养老服务工作对接。

  在去年12月30日通过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中,上海首次在地方立法中提到了长三角异地养老,条例第12条提出:“本市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按照资源互补、信息互通、市场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推进区域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同时,条例第45条提出:“本市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养老服务合作与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间合作机制,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推动本市老年人异地享受本市长期护理保险、养老服务补贴等待遇,方便老年人异地养老。”

  

  长期关注上海养老事业的市人大代表、华东政法大学校长叶青认为,随着老年人的思想越来越开放、政策的放宽和市场化的运作,对于深度老龄化、本身养老资源又相对紧张的上海而言,异地养老作为机构养老的一种方式,越来越成为一种老有所乐、老有所养的时尚选择。但他也提出了三个制约异地养老的问题。

  首先,《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是基础性的支撑,对异地养老做了一些探索,在上海区域范围里做了一些调整,但它的上位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还没有相关的明确规定。另外,条例中关于异地养老的政策还需要做一些具体细则的落地;其次医保政策还没有做到全国统筹,各地医疗保险的待遇标准也不一致,为老年人选择异地养老设置了障碍;最后,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的政策环境不平等,民办养老机构投资会很大,运营成本高,社会资本对养老机构的投入积极性不高。

  叶青建议,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制度保障和规范保障;国家层面上建立异地就医医疗费的结算制度,医保要全国统筹,实现异地结算;政府加大政策供给,通过顶层设计,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土地、政策等都应该做统筹,通过政策托底,满足社会上不同老年人的需求;通过从业人员的学历化教育,鼓励高职高专职业院校为异地养老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专业化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