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刘维林代表:养老服务驿站要满足更多需求

养老服务不完全是一种盈利性的事业和产业。应该说是公益、半公益性的,但是它又要可持续发展,满足老年人多方面不同的需求,需要市场机制起作用,因此我们把它定位为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需要社会力量进行专业运营。

在养老体系中,家庭、个人处于基础地位,非常重要,这是不可动摇的。家庭子女要负养老的重要责任。

在实体层面,6年来,北京市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有明显进展,“四级三边”的养老服务体系已经建成。所谓“四级”,就是市里有统一的指导的平台,区里有统筹平台,街乡镇有养老照料中心,社区有养老服务驿站。所谓“三边”,是围绕老年人身边、床边、旁边的迫切需求提供服务。

同时,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逐步形成,包括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覆盖、养老服务品质的提升等。我认为《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这6年多来,至今体系已经成型,已经逐见成效,取得积极进展。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养老服务驿站模式尚未成熟

新京报:近些年,北京建设了很多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今年北京两会上,有代表提出,有的养老驿站面临硬件设施和服务人员短缺,建议整合老旧小区资源用于养老驿站建设,组建专业人员队伍。您对此怎么看?

刘维林:我很关注这方面情况的进展和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因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是把养老服务嵌入社区,离老年人最近的服务载体。自2016年北京市第一家养老服务驿站在三里屯出现以来,政府这几年一直在推进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这实际上是要打通老年人“三边”服务的最后一段距离。目前,北京有超过10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覆盖范围相当大,但是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模式仍在探索,我认为还没有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还没有发展成长为一个成熟模式。

新京报: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维林:主要是现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规模、功能发挥、效益情况等还不完善。专家分析,说有80%以上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入不敷出、难以为继,甚至有的关门了。

养老驿站目前面临的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养老服务驿站需要满足居家老年人的就餐、精神文化、医疗、紧急救助等需求。但大家现在反映,就餐需求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满足,医疗卫生需求满足度更低,精神文化、紧急救助的功能也没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