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走进新京报访谈间接受记者专访。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基础建设、适老化改造都应加强
新京报:截至2020年底,北京有户籍老龄人口378万人。部分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导致他们生活、消费不方便。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刘维林:这是目前大家都高度关注的问题。2019年,中国网民里老年人群占6%多,但同年全国老人有2.5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1%,相当比例的老人没有融入互联网时代。有的是没有设备,有的是学起来困难,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疫情中要扫健康码,把这个问题暴露出来了,国务院办公厅去年11月份专门出了20条意见,就是切实帮助解决老年人使用信息技术遇到的困难,我看现在各方面都重视了,也有了很多积极的变化。
我一直说,老年人总体上滞后于我们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但老年人有充分的时间,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上网技术,再加上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更快地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新京报:要服务好北京市的数百万老人,您觉得当前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刘维林:过去6年,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很明显的进展和成效,但还有薄弱环节和短板。比如,社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这是一个大工程,社区的硬件设施要做到无障碍,文化和社会环境也要让老人感到安全、舒适、幸福,要建设老年友好社区。这点目前重视得还不够。
基础建设也存在不足,特别是中心城区的老旧小区。社区要整合各种资源,把可以服务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娱乐资源整合起来,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整合,这是基础设施建设。
在整个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里,老年人的健康服务和保障也就是医养结合,是重中之重。要思考如何让居家生活的老年人吃药、看病更加方便。目前,政策层面对老人生活照料做得不错,下一步,包括老人医疗诊治转诊流程在内的健康促进服务保障体系要更加健全。
最后,养老人才的欠缺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当前应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智慧化,线上已经有多种方式可以给居家老人提供服务,包括物业管理+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模式,也应该加快推进。
新京报记者 沙雪良 摄影记者 陶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