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刘维林代表:养老服务驿站要满足更多需求

与此同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造血功能”不足,它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支持、补贴来运营。我们分析,居家生活老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能力等方面还不够。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还是需要想办法来提高效益,保障可持续地运营和发展。

新京报: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破解的办法?

刘维林:我注意到,北京市民政局最近出了一个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的办法,支持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更加开放、多元化经营,为居家老人提供多样化服务,包括一些急需的医疗卫生、精神文化、养老产品和服务。我想,破解方法还在探索过程中。

加大推动养老服务人才发展的步伐

新京报:两会上,还有政协委员建议,对有老人需要赡养的家庭进行经济补贴,或者实施带薪休假,减轻家庭的照护压力。对此,您怎么看?

刘维林:我赞成这种建议。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里,家庭是基础,老年人的子女、亲属首先要承担起养老责任。包括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心理、精神文化上的安慰等。如果子女亲属放弃了养老责任,这个体系是建不成的。

围绕着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政府需要做多方面工作。这就包括免费的养老技能培训、经济补贴,以及近几年大家热议的带薪休假等,此外,建议为赡养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喘息服务和志愿服务,帮助他们分担养老责任。

新京报:去年11月,北京市民政局出台政策,对毕业生进入养老行业提供一次性奖补措施,现在养老行业人才配备情况如何?

刘维林:养老人才的缺乏是发展养老服务业、特别是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最大瓶颈之一。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专业的力量,这一块的短板是现在最需要去推动解决的。

北京市给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分别给予4万、5万、6万的入职补贴,支持他们投身养老服务领域。我说这是一个好政策,一个积极的信号。

沿着这样的方向,还可以再进一步扩大思路。比如,这个政策仅面向在外地上学毕业的北京籍学生和北京地区学校毕业生。我认为,对养老人才发展的推动步伐应该放得更开一些。

其实,不仅一线养老护理员,运营管理人员,包括养老院院长,各个层次的养老人才都紧缺,出更多的政策,要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