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川观调查|家门口的养老,离我们还有多远?成都等地已探索“物业企业+养老服务”

在泸州市江阳区沁园春小区,72岁的王世贵用退休金在沁园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购买了“打包”服务:按月享受三餐送上门、打扫卫生、医生上门体检、旅游等服务。而根据该中心提供的“打包”服务——老人与养老服务中心签约后,每月花费2800元/人的费用,便可打包享受一日三餐送上门、打扫卫生、常规体检、旅游等几十项服务。

“物业企业+养老服务”的探索,带来的,不仅是居民的方便,也将让社区减轻不少的压力。

“其实我们社区大多数老人都是退休人员,平时和他们交谈中,也得知他们有能力承担一些付费项目,希望得到一些专业的服务,比如营养餐和专业的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双柏社区党委书记熊珊告诉记者,以双柏社区为例,因为阵地短缺,没有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阵地,也缺乏专业的服务项目和团队,“目前给社区老人提供的是普适性的社区服务,还无法有条件做到提供精准化、高标准的服务”。

熊珊表示,“我也在关注现在一些企业在做养老服务,专业度和品质都非常好,弥补社区为老服务的痛点和难点,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托。”

省住建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在成都泸州等地,一些物业企业已自发依托自身拥有的业主覆盖面和资源整合等优势开展“物业企业+养老服务”探索。

News

C 实现家门口养老

还需制定标准规范和加强监管

在中国物业职业经理人协会成员徐冲看来,“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对于业主和物业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利好。

他表示,一方面,通过物业企业的把关和资源整合,“提供的一些养老服务,省略了很多中间环节,不仅价格降低了,而且实现了在家门口的服务”。而另一方面,对于物业企业来说,单纯靠收取物业费和停车费,已经不能满足其发展,“更何况这两个传统的费用收取,直接会收到政府指导价格和小区业主直观感受的约束,短期内难以上涨”,于是,养老服务等成为探索方向。

然而,真正要将“物业企业+养老服务”模式推行开来,还需要一定的过程。

“目前,这一块来说,全省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是一些大型物业企业在探索实施,中小企业还相对较少。同时,探索也是多种形式,也还没有形成完全成熟的商业模式。”省住建厅房地产市场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张晋伟谈到,在社区养老推进的过程中,遇到的挑战,除了场地限制等硬件方面的难题外,还有居民消费习惯的养成等问题

苟强建议,相关部门要尽快出台系列标准,包括收费标准应该是怎么样的,服务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等,以方便“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这一探索的纵深发展。“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这一行业的监管,这样也是更好地促进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