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普遍认为,“十四五”时期,保险业将乘政策东风,迎来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保险”这一关键词共计出现36次,纲要既强调要“深化保险公司改革,提升商业保险保障能力”,也要求保险业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剧,养老的提质增效势在必行。201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8.1%,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12.6%。根据民政部去年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十四五”期间,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20%,总量突破3亿人,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在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女性的占比正逐日攀升。并且,由于预期寿命更高,女性的养老问题相较于男性则更为突出。
中宏保险联合复旦发展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女性养老与风险管理白皮书》研究发现,在全国所有地区中,长三角是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数据表明长三角三省一市老龄化程度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且长三角老年人口抚养比也呈现同样的特征。人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使得中国老年群体呈现女性化、退休女性呈现高龄化的特征,这意味着女性需要为老年生活所做的准备更多。
落在这两个维度的交点上,站在中国老龄之“巅”的长三角地区女性正面临哪些养老挑战?又将如何实现无忧的养老生活?值得所有人的关注与重视。
需求高保障低错配显现
长寿风险、高患病率两因素相叠加,使得女性群体的养老面临特殊而迫切的挑战。白皮书中列示了近20年的3次人口普查数据,结果显示这3次人口普查中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始终高于男性4~6岁,并且两者的差距随着医疗科技、生活条件的发展呈逐步扩大趋势。而预期寿命更长,除了生活上的更多开支外,也意味着医疗成本的上扬。更何况,从白皮书的统计数据来看,老年女性本身的患病率就要高于男性。以慢性病为例,中国60岁及以上居民患有不止一种慢性病的比例为76.3%,其中女性这一比例为77.6%,高于男性的75.0%。
尽管长三角地区的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这并不能满足长三角女性实现“自给自足”的养老生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长三角的都市新中产女性对于养老日常生活开销预算中位数处10000~19999元区间,预算水平较高。同时,都市新中产女性追求退休后的更舒适健康生活和高端生活享受每月预算中位区间均为5000~9999元。三者相加,其每月预算加总的中位区间在20000~40000元之间。而与此相对应的,她们个人年收入中位区间为20万~39万元,家庭年收入的中位区间为40万~59万元。考虑到退休后收入水平的下降,长三角的都市新中产女性若想在养老期间达到预期的生活水平,需承担较大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