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63 次浏览
|
分享到:
行:同城跑腿和外卖骑手中,50岁+均已占全部人群的3%;在3年前滴滴打车的老司机也有1-2%,未来2-3%占比将是常态化(数量会继续增加)
不过,上述没有一条老年再就业是单独针对老人去做的(都是中青年为主力,顺带捎上那些需要社会存在感或生活所迫的老人们)。这意味着,单独为老人去设计商业模式并非最优解。
7.8 健康管理:“互助”没跑通,老人“自助”才是正解
在年轻子女的视角中,自然带入的场景是爸妈健康问题=优先级最高的共性刚需,于是2013-16年的各类健康管理智能硬件和平台层出不穷,共性是想通过体征数据连接子女,并可作为医生诊断时候的日常数据。这里面最大的问题是,年轻人把自己的孝心代入了:以老人常见的高血压为例,一直偏高某些时段会更高是常态,一直偏高身体会适应如头晕等常见症状然后长期习惯则无感,突然更高意味着身体出现新的健康问题,健康管理智能硬件的结果就是:既无法形成老人主动记录的连续数据(医学无价值),也不会与子女产生关联预警(怕麻烦子女),还没有可行的医疗解决方案(还是要到医院去诊断开药)。
黎阿姨曾创业的“陪爸妈”,则是想通过微信连接共享社区医生下午空闲时间,为老人提供上门健康管理。真实的数据是:1000个种子用户数据中,需求端仅有2%的高知背景老人愿意续费99元/月;供给侧全北京五环内的单日社区医生可服务1500单,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社区首诊”制度很难(除行政力量外)推行下去,尤其是老人们“有时间”“车票便宜”,愿意频繁去三甲医院做多种慢病的定期管理和治疗,甚至早已自主对接了了解自己病情的“家庭医生”,并能享受70-90%的医保报销。同样阿里系创业者背景的“芒果医生”、对接险资购买服务的“e伴”也都因为供需意愿和支付问题走不通,爱牵挂则是靠相对稳定的政府采购服务实现发展。
上述“互助”的场景都没能跑通,而老人“自助”才是正解。以在知乎上饱受争议的“红杏林中医”为例,近3年完成了从10万到120万“学徒”的快速增长(学课初期100元,中级3000元优惠期1500元、高级10000+元优惠期5000元),并通过直播服务了30万+会员,利用视频号的图文并茂和引流学员社群,将传统线下的会销形式,利用更高效的内容、互动、裂变方式,收割中老年慢病人群。它对老年用户的价值是,靠自己学习就能实现所谓的中医养生,如果觉得好还“赋能”你一整套“课程+装备+开店”宝典,让老人们既身体健康还顺手赚钱,这是正确的老年健康管理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