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61 次浏览
|
分享到:
原先主打辅具销售的健租宝曾获达晨投资,已验证的是辅具租赁市场空间很小且应该由政府牵头采购和推广,上海近2年的操作是对共5大类46个SKU进行补贴,通过社区为老服务中心提供单次6个月政府50%的补贴,常态的数据是50-70单/年/点位,其中50%+是电动护理床,这是个虽刚需但狭窄的半公益生意。
还有一类玩家是即将上市的可靠护理,从2015年起加强成人纸尿裤产销,并提出要在康复护理上全面布局,我们认为其优势是刚需用户的数据和渠道积累,有能力自研各类复健产品。
老人进一步身体状态下行后,将产生疾病相关的医护需求:
钱从哪里来:善诊将全国私立连锁机构20元耗材成本的获客费用,转化为在一二线城市企业面向与爸妈异地的员工免费福利,以1‰(年轻人流量平台)到3%(企业定向福利)的转化率,几年内实现百万级用户,并通过体检数据定制80岁可投保的爸妈保险,收获千万级的月保费(解决爸妈重疾支付)
人到哪里去:天津的陶乐家是社区物业改造的嵌入式连锁小微养老机构(社区),上海的福寿康是连锁社区护理站,在2018年长护险放开后实现用户规模化增长和2轮千万美元级融资(居家),上海的爱照护则是通过技术手段将社区养老驿站形成床位流转,最低499元/月可实现专业康复/护理(社区+居家),全国连锁的自在安和提供医养结合的护理/护养(社区+机构)
谁来做服务:宁波的小柏家护和北京的一号护工都重点布局属地医院;美呀解决种植牙(客单价10000+元)、博斯腾解决脑健康(2020年上半年脑健康测试支付宝小程序流量达60000人/天)。
你能看到的是,30-40岁子女与爸妈异地无法顾及健康和日常陪诊、50岁+的健康干预和生病住院服务、75岁+老人不想离开家和社区但也需要照护服务,这三个场景产生了上述升级体验的新公司。
如果你想成为居家/社区/机构的服务供给,成熟稳定的支付方是前提:
如果是吃政府长护险:存量10年+的家政玩家(例如北京的爱侬、广州的一家依)、国房险资玩家(如华润人保投资的颐家人、如早期吃透上海静安的福寿康),会像二级市场一样资本为头部玩家买单“大者恒大”(即不存在创业者的入场机会)
如果是靠市场化运营:前面提到的社区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就是正解,1.5-1.8元/天/平米的物业成本是合理范围,做到单城市6-8家规模后即可有市场化资本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