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接下来的问题是,是否存在“滴滴护工”这样轻量级平台的创新机会?

我们以上海的恺邻为例,从2015年成立至今客户来源是:50%G端(长护险护理、居家养老服务、重残护理)、30%B端(医院、养老院、保险等金融机构)、20%C端(一对一护理、母婴护理、康复服务包),并在2020年为有需求的客户配置小度音箱实现语音发起需求。这应该是最为典型的中国式养老护理服务公司的发展路径了:

Step1:核心业务依靠关系型资源,顺手做些C端用户付费,服务先行技术配合

Step2:在5-8年内都是单区域的线性增长,然后是有长护险、社会资本进入,加速多区域扩张

2019年净利约2000万的恺邻照护(单一上海),单一用户的照护时间是70-80天,10000的用户量在单城市的老年护理领域已经是头部的成绩,其中50%的G端用户和30%的B端用户,是市场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厂出来的)创业者们没法触碰的利益链条,看起来一线城市约5%的失能老人照护需求,你能触碰到的实际只有1000-1500单/单城市的10%左右。也就是说,靠市场化打法流量推广来的老年护理订单,大约就是100-150单/天,按客单价180-200元计,这就是个650-1080万元的单城市年收入生意,北上广加起来是2000-3000万的年收入,这显示不是大家概念中认为很大的巨大护理市场,甚至连市场化的生意都算不上。

再来看供给侧,1780元的上海养老护理(医疗照护)培训,约17天的培训后上海市社区卫生协会颁发证书,可接长期照护险服务。这对从事传统家政养老护理服务的阿姨们有着巨大吸引力,毕竟8000-10000元月薪、85%的工作都是家政照顾、比居家/机构养老护理赚的多20%-40%。但由于医保支付的长护险控费和审核评估层面的商保介入,原有15万的5-6级评估老人会减少,而更多待审的老人会相对更难通过,这意味着市场上并不需要那么多“吃长护险”的养老护理员了。另外,700元的健康照护(护工证)培训约5-7天,正在逐渐成为医院护工准入的标准,这与现在居家护理的4500-5500元阿姨会拉开档次,形成“医疗照护>健康照护>家政服务”的三个“准入”分级。显然第一种政府同时贴两笔钱(培训+服务)是不可持续的,相对来说可持续是在第二种(医院更刚需),也就是说,真正能形成可持续生意的只有“健康照护”,但阿姨们在5000-7000元的到手收入下,为什么不去做更轻松的家政服务(如好慷在家、天鹅到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