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空床率达50%!机构养老遇瓶颈,如何让老年人在家也能得到专业照料?| 聚焦博鳌

栾新表示,目前在国内三种养老模式并没有得到有效融合,而是相割裂,主要表现就是机构养老已经遇到了瓶颈,全国普遍存在空床率非常高,达到了50%左右。

截至2020年7月,民政部数据显示,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23万个,床位429.1万张,收住老年人214.6万人。由此可以估算除出,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约为50%。

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的一项调查研究也证明,在人口老龄化严重的一线城市北京市,“近2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难求、入住率100%的养老机构只有49家,只占10%。”

低入住率就意味着养老机构面临着严峻的生存难题。而2020年疫情下的养老机构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进一步拉升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空置率,运营成本却大幅增加,对养老机构的日常运营提出了很大挑战。

“去年由于疫情的关系,各个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费用提高了,另外封闭管理导致招收服务人员变得特别困难,但是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其实还是很大的。”栾新认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杠杆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性,把养老服务市场培育好,能够做大做强,这也是双循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政策引导扶持融合化发展

荷兰有一家叫Humanitas home的养老院,年轻大学生可以免费住,只要每月陪伴“老邻居”30小时就可以,陪伴的内容有陪老人聊天、看电视,教老人视频电话等。

深受空床率困扰的一些国内养老机构甚至提出,能否效仿荷兰这家养老机构的做法,但是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样的解决办法并不适合国情。

治标当治本,栾新认为应该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养老服务体系,让三种模式的优点融合发展。居家养老的优点在于,老年人是在自己一个熟悉的环境里生活,另外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服务专业化、标准化;社区养老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连接,一边连接对它有充分信任的老年人,一边连接着各种养老机构。

栾新表示,居家养老缺乏专业化人员参与,其实就相当于生活照料;社区养老由于功能不全,服务质量不高,运行机制不规范,也没有办法满足困难老人的照顾。因此,把三种模式各自优势发挥出来,融合发展,才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

比如,可以把机构养老的机构引入到社区当中,并提供上门养老服务的供给,或者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周边的养老机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充分调动社区周边的机构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