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模式改革创新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今年以来,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连续出台养老服务“时间银行”“物业服务+养老服务”试点、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等一系列新规,在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坚持创新,在全国树立了养老服务的标杆。

瞄准“硬骨头”

积极推进养老供给侧改革

居家养老是大城市养老的痛点、难点,也是养老服务体系最大的一块拼图、“最后一公里”,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据统计,北京市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仅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入住机构的本市户籍老年人中,85%为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全市现有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22万人,85%选择居家养老方式解决养老问题。由此可见,居家养老问题是养老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居家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是养老工作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今年,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

经过大量前期筹备工作,今年10月,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依托北京康养集团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启动了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试点工作在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模式上都焕然一新,让人眼前一亮。

在管理体制上,试点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家庭的责任边界,改变以往单纯由政府主导发展养老事业的思路,积极构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的新型养老服务管理体制,推动养老行业良性运行、银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工作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政府推动养老设施建设、统筹建点布局的思路,转由政府引导支持、市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构建居家养老市场化运行体制。经过前期工作,广内街道试点已建立“一体、一部、一站、一网”的居家养老工作模式,将试点街道划分若干片区,每个片区配备2名首席养老服务管家和多名专业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形成以实名制方式运行的网格化运营管理模式。

在服务模式上,坚持以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为老年人提供“全要素供给、全天候响应、全方位服务、全链条管理”的专业化、品质化服务。通过试点,分布在社区的养老管家和护理员队伍将成为居家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养老规划师、健康管理师、护理康复师。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冬冷夏炎,只要居家老年人通过一键呼系统提出服务需求,服务团队都能够做到随时响应,24小时有求必应。

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本质是以居家老年人服务需求为导向,特别是聚焦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化照护护理刚性需求,开展一场深刻的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与以往养老服务模式相比,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将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品质化的养老服务,将专业机构养老服务搬到老年人家中,推动养老服务从以往兜底线、保基本为主,转向在保基本的前提下向普惠性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