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协议时我还是挺纠结的,一连问了很多问题。”68岁的黄阿姨回忆道。
作为全国“以房养老”首批试点的四个城市之一,上海这几年开展了“反向抵押保险”“存房养老”两种“以房养老”模式。黄阿姨签的这个协议就是“存房养老”合同。她将自己名下的房屋通过建信公司出租,然后住进了仙霞路街道为老服务中心,“两年住下来,我可以告诉你,对这个选择我不后悔。”
在快速老龄化的时代,“以房养老”为公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补充养老形式。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广受关注,试点几年下来,积累了一批像黄阿姨这样的案例,但是距离“大众化”“规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房养老”模式遇到的机会和挑战是什么,还有哪些环节有待打通?
这个产品适合自己
一碗热腾腾的白粥,配上鸡蛋、酱菜。这是黄阿姨在仙霞街道为老服务中心享用的早餐,她身边还有“饭搭子”,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时不时有工作人员过来嘘寒问暖:“黄阿姨,昨晚睡得好不好?”用好餐后,黄阿姨绕着场馆走一圈,走进活动室拉拉胳膊、伸伸腿,或是看会儿报纸。
“以前一睡醒,就愁三餐吃啥,摔跤了怎么办,现在我不用再担心这些问题了!”自从搬进为老服务中心,黄阿姨变得心宽体胖。
她所住的这个养老机构位于长宁区中心地段,设施齐全、配套便捷,黄阿姨在这里可以得到贴心的日常生活照料以及专业的护理服务。记者了解到,仙霞街道为老服务中心的市场价格并不低,每月需支付至少7000元的服务费,而黄阿姨的退休工资只有4000多元,根本无力承担这笔费用。她是如何解决这个资金缺口的呢?
“黄阿姨是独居老人,膝下没有子女,身体状况又不佳,多次因脑梗住院,亲戚朋友时不时来探望她,但无法终日陪伴。”说起当初见到老人的情景,工作人员挺心酸。“第一次见到老人时,她刚因脑梗摔倒在地,大腿、鼻梁等多处骨折。”
黄阿姨也在为自己的养老发愁。她的朋友黄妙莉告诉记者,老人本来想请钟点工上门照顾,或者搬到附近养老院,“但退休金不够用啊”。
也是机缘巧合,通过居委会的介绍,黄阿姨了解到建行集团旗下有一款养老产品,专门针对拥有自主产权住房的老人,黄阿姨名下正有一套面积为37平方米的房产,位于哈密路。
这是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和建信住房服务公司推出的“存房养老”业务,即通过“房屋租赁+专业养老”有机结合方式,帮助老年客户盘活住房资产,获取可流动的资金收入。
黄阿姨上了心,觉得这个产品挺适合自己,不过她也开出条件——“这些年我一直生活在长宁,不想离开自己熟悉的区域。”
建信了解了黄阿姨的想法和需求后,与居委会一起仔细筛选距离黄阿姨家3公里以内的所有养老机构,经过多次实地考察,最终确定仙霞街道为老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