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单纯依靠养老金来养老,那么大家退休以后的收入相比之前会有很大幅度的下降。”
具体到个体来看,彭勃举例,诸如“80”后夫妻,养老不仅仅是储蓄问题,还要考虑到余寿,资金需要用多少年。同时,还要考虑长寿风险,近年来平均寿命大概每四年到五年就会增长一岁,上述“80”后夫妻可能还要面对40年左右甚至更长,其要考虑长寿带来的养老金的增长和健康支出。
“错过房地产红利”“社保养老金作用下降”“男女同龄65延迟退休”“‘60’后国家养老,‘80’‘90’后自己养老”“未来一对夫妻,需要赡养4个老人,拉扯3个娃,带9个孙辈”……微博网友如是调侃“80”“90”这两代人遇到的生存困境。
“80”“90”后养老,为什么相较于以往几代更难?一个现实的原因是,城市老龄化日趋严重,人的寿命也越来越长。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老龄协会编印的《奋进中的中国老龄事业》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35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四分之一,2050年前后将超过三分之一。

随着老龄化的深入和长寿时代到来,老龄人口进一步增长,劳动人口减少,老年人抚养比将快速提升,国家财政压力将持续增加,公共养老金和医疗保障体系也将长期承压,预计个人将承担更多医疗、养老的筹资压力。
除了养老金承压,“80”“90”后这两代人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业内人士认为,“80”“90”后独生子女这代虽然获得了更多的家庭资源,但这也使得他们在养老时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从经济压力角度来看,在北上广等房价较高的城市,他们在养老前需要承担更大的经济压力,这透支了其未来养老金可支配空间。
与此同时,目前已进入“30+”的“80”后们,正面临父母处于“60+”老龄化阶段,而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中国目前典型的“三明治”家庭,亦是当前家庭养老压力最大的社会群体。
如何为养老绸缪?
“80”“90”后如何勾勒未来养老蓝图?
“退休以后我想开一家咖啡厅,希望每个月靠理财能获得2万-3万被动收入,目前我的理财以私募基金和房产增值为主”,家住浦东的“80”后金融行业总裁王阳表示。
“90”后的林熙则笑谈道,真是“‘为了碎银几两,日夜惆怅’,与养儿防老的观念不同,我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都选择了丁克,他们的养老压力反而小了,至少他们认为这辈子起码是为自己而活,就算年龄大了,吃点儿苦头也值得。”
与此同时,一位“80”后金融高管许林表示,养老规划丰俭由人,要清楚自己退休时的收入情况、养老生活基本开支、健康风险资金,最后基于个人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储备,诸如旅游、父母供养、子女扶持开销、个人娱乐等事项。基于以上的需求,许林主要在储蓄、保险、公积金和企业年金等方面进行了资金的规划统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