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90后养老想跑赢通胀,到底要存多少钱?


面对压力,很多年轻人已经在行动,聚焦父母和自身。上述《报告》中显示,大部分年轻城市居民已经考虑过父母的养老规划并付诸实际行动,养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直接为父母开展养老财富储备,如购买保险产品、出租或售卖房产等;二是提醒父母锻炼身体养生,督促父母定期体检;三是了解养老服务及养老资讯,三成居民已经实地考察过养老机构。


养老资金正确的投资规划是什么?


1994年,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威廉•班根曾提出“4%原则”,逻辑是只要总资产组合每年产生的收益超过4%,那么每年从退休金中提取不超过4.2%的金额用来支付生活所需,直到去世退休金亦会有结余。


陈秉正表示,“4%原则”很适宜普通居民投资。从近20年内中国通货膨胀公布的数据来看,大体上在2%到3%之间徘徊,绝少超过3%。按照3%来算,平均来看20年间物价累计上涨1.8倍,对老百姓特别关心的日常消费品,诸如大米、汽油、猪肉等价格,从2002年到2022年大约上涨了4倍。


在家庭资产配置方面,陈秉正建议,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可能的意外性支出、退休之前储蓄。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方面,大体上可按照现在国际上通行的“70-80原则”,即如果退休以后用于日常生活需要的收入能够达到退休前日常生活水平的70%到80%就可以,可以按照这类标准来做退休财务准备。


上述券商高层表示,每个人养老规划的资金都可以通过计算得出,以“90”后举例,其未来还有30年余年退休,但30年以后的物价会飞速上涨。若按目前每个月需要消费1万元举例,按照货币通胀率3%-6%来计算,30年以后每月则需要攒下5-6倍的资金。


“家庭总资产包括工作获得的固定现金流,叠加资产增值,包括银行理财、股票、房价等增长。”上述券商高层建议,“80”“90”后需要考虑的是,未来20-30年没有固定现金流以后,可以过上什么样品质的生活。如发现无论怎么计算,都没法按照现在的收入和资产获得未来比较好的养老质量,就需要靠理财来实现,风险较高的理财方式诸如股票,银行、保险等理财则相对风险较低。从具体操作方案上来看,大量金融机构会提供这些方案和工具,但对于每一个人而言,还是需要较强的自我理财规划能力。


“在中国通过资产配置达成跑赢通胀的投资目标,是必要且是可以大概率实现的。”一家机构高层表示,随着2022年11月4日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出台,每年在个人养老金账户存入1.2万元,相当于一笔长期存钱计划、被动积累,还可以节税,享受税收递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