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国家队密集入场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康养分会副主任郑志刚表示,2012年以后,多地不对外经营的疗养院、培训中心等被陆续关停。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政府以及国央企密集组建康养公司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改造这些政府闲置的资产并用于建设对外经营的康养机构,这些资产通常会无偿划转给康养公司。同时,养老行业属于公共服务行业,将闲置资产改造成养老机构也符合国企的改革定位。近几年,可以明显看到国央企开办的养老机构数量在迅速增加。

在实地调研中郑志刚发现,地方政府因担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基本会将这些闲置资产交给国央企(即康养公司)运营而不是民营企业。

随着养老国家队的密集入场,国有康养公司的竞争特色、养老行业本就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将受到的冲击也逐渐清晰。

盘活闲置资产

自2013年中国养老行业迎来发展元年后,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助推养老服务发展在政策层面被不断加码。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对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及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和改造,用于养老服务。

2016年10月,民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提出,整合改造的主要领域包括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培训中心、疗养院及其他具有教育培训或疗养休养功能的各类机构。

当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解读此文件时也提出,上述这些领域可用于养老服务发展的闲置社会资源较多,基础条件较好,整合改造成本相对较低,适于开展养老服务。

郑志刚表示,2020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应对人口老龄化以及盘活闲置资产的双重背景下,大量地方政府在2021年和2022年密集成立地方康养公司,部分国央企也开始涉足养老机构的发展。

地方政府闲置资产通常会以两种方式交给国有康养公司——一是无偿划转给康养公司,由康养公司做装修改造并形成各类康养设施(包括养老机构、旅居养老设施等);二是地方政府装修改造完成,再以公建民营的形式交给康养公司运营。

通用康养有关负责人介绍,国家的培训、疗养机构改革方式包括撤销、整合、保留、脱钩、转型等,划转给相关中央企业的资产,都是国家经过初步评估后适合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服务的项目。这些培训、疗养机构是宝贵资源,原有功能是疗休养业务,通过适老化改造,盘活存量设施,面向广大老年人群提供服务,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一举多得的办法。

得益于闲置资产划转,多地康养国企在建设养老机构时避免了前期的重资产模式,更多只需对现有设施进行装修改造即可投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