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养老国家队密集入场

上述民营连锁养老机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短期内,本来就面临提升入住率困境的养老机构可能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会担心公司在获取公建民营养老项目上可能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今年3月,剔除尚未收住老年人的机构后,全市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约为45%。

倪赤丹在第七届中国养老行业陆家嘴峰会上提到,国有康养企业的优势是更容易获得政府补贴、土地和税收的支持。同时国有康养企业拥有良好的信用背书,在百姓心中具有天然的信任感,能为康养业务发展提供很好的品牌和认知助力。

郑志刚称,许多民营企业因没办法拿到低成本的物业设施,因此会羡慕国有康养企业在获取物业设施方面的优势。国有康养企业在宣传养老机构时也会突出自己的国有企业属性,这往往会为养老机构带来更多信任。

通用康养有关负责人表示,国有康养企业的一大优势是资金实力,因此为了满足未来潜在的需求,即使短期内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面临回报周期较长的问题,企业依旧能坚定地去推动养老机构建设。未来两年,通用康养也将重点推进56家培训、疗养机构的改革落地,实现全国性战略布局。

相比于国有康养企业的快速扩张,近三月,三家民营连锁型养老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受限于现金流压力以及盈利难题,近两年养老机构的扩张步伐出现了一定程度放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前8月,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控股同比增长6.0%,民间投资则同比下降0.2%。

与此同时,在通用康养有关负责人看来,国央企快速布局养老机构并不是与民企抢市场蛋糕,而是希望与民营企业共同努力把市场蛋糕做大,最终形成差异化发展。“短期内,养老行业的发展确实面临一些困难,公司层面也一直强调抱团取暖,我们希望与民营企业共同挖掘老年人市场需求,扩大养老行业的有效供给,国央企也将更多挑起普惠养老的大梁。”

国投健康养老服务(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幸福家养老院院长孙派表示,近年来我国养老市场竞争逐渐激烈,央国企、民营、险资、外资、地产都在这个市场里蓬勃发展。纵观养老行业,尽管很多老年人有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但有限的支付能力抑制了他们的养老需求,很多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就是支付能力与服务需求之间不平衡。一些公办类的、普惠类的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一些地区的中大型、高端养老机构供应有余,中端市场供应不足,造成了这些地区入住需求旺盛,整体养老床位却存在空置的现象。

以北京市西城区红莲幸福家养老院为例,孙派介绍,作为西城区规模最大的公办养老机构,红莲幸福家养老院坚持亲民普惠的价格定位,消费水平低于西城区养老机构平均价位,入住的长者约三分之二为失能失智长者,高龄失能失智占比超过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