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深化推进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合作共建、同质同标的原则,推动本市优质养老资源向京冀延伸布局。探索建立常住地养老服务供给机制,完善三地养老服务异地结算机制。推动完善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机制,持续深化医保、社保、养老等互联互通,重点推进养老政策、项目、人才、医养、区域、行业协同。推动三地养老服务产业政策、标准、数据等衔接互认,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信息开放共享。发挥养老服务领域社会组织作用,促进三地养老服务项目和资源对接,探索养老服务合作新路径。(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卫生健康委和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养老服务监管质效
(十三)优化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养老领域政务服务,定期公布养老产业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和投资指南,跟踪评估市场准入有关政策落实情况。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完善养老机构登记备案、材料审核、建设标准、服务规范等咨询指导服务。(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委、市政务服务办和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开展质量评价。全面落实养老服务领域国家标准,组织制定一批体现天津特色、适应服务管理要求的养老服务地方标准。完善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制度,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全覆盖。建立“养老服务+信用”机制,严格依据失信惩戒措施清单对失信主体实施惩戒。(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委、市发展改革委和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提升监管效能。健全养老服务应急管理体系,压实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督促开展隐患自查自改,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对养老服务机构持续开展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及联合抽查,检查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加强养老机构预收费监管,严禁利用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和场地开展与养老服务无关的活动,依法打击以养老服务为名的非法集资、欺诈销售以及欺老虐老等行为。强化综合监管,创新智能监管,推动养老行业自律。(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和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夯实养老服务保障要素支撑
(十六)激励人才培优。落实国家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广泛开展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岗前培训,畅通养老护理职业发展通道。鼓励引导养老服务人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评价。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合理配备持证社会工作者。引导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薪酬分配办法,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支持各类院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或课程。(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教委和各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