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变局!多家银行保本理财清零 养老理财遭监管指导

近两年,随着养老概念在资管市场的快速升温,各类资管机构发行养老产品的积极性高涨。尤其是在第三支柱的相关政策开放之后,保险、基金等纷纷推出诸如个税递延商业保险、养老目标基金等明确定位于养老市场的资管产品。

去年年中,人社部曾表示,拟考虑采取账户制,并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都可以成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产品,通过市场长期投资运营,实现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随后银行机构亦纷纷积极发行养老理财产品。

近期,记者从多家银行获悉,监管机构针对养老理财产品对银行提出窗口指导,具体口径各家银行不同,但总体上均是要求现阶段不要强调银行理财的养老属性,具体要求包括产品中不能包含“养老”字样、不能公开宣传此类产品等。“可能是担心给投资者造成安全保本的误导。”一位银行人士对记者说。

另一家城商行人士也告诉记者,事实上,目前银行发行的养老理财与其他类型理财并无实质区别,更多是一种“噱头”,一方面是吸引投资者,另一方面是借机推行长期限的产品。“应该是要等待监管有更加明确和统一的政策之后再鼓励发行。”他说。

理财转型承压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持续深入,公开数据显示,目前符合新规要求的净值型产品占比已经超过一半,部分银行甚至达到70%、80%。从发行量上看,近几个月,银行理财新发行产品数量有所下降。普益标准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7月、8月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分别环比下滑21.46%、44.58%。

银行理财转型启动以来,新发行的产品中以开放式产品为主。今年截至目前开放式净值产品的发行量较年初增幅达到84%, “定期开放式产品的好处就是可以滚动发行,现在期限基本都覆盖到了,可以滚动起来。”对于新发产品减少的情况,一位银行资管人士对记者如此表示。

从市场环境来看,对银行理财而言,当前最大的客观环境即收益率下降。银行理财作为以固收为主要类型的资管产品,在市场利率下降的大环境下,收益率持续下降亦是大势所趋。事实上,自2018年初开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已经在连续下行。根据普益标准的监测数据,以全市场1年期理财产品为例,从年化收益率5%左右,一路跌至目前3.55%左右,创下2010年以来的最低。今年8月份,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5%,较上期降低0.03个百分点,也创下近45个月来的新低。

从新的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的运作情况来看,今年尚在转型过渡期中,但由于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导致一些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净值数据也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这也是理财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