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
养老事业关系国家的长远发展,既与现在的老龄人口密不可分,也与当下的年轻群体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也应该能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养老三支柱发展情况如何?第三支柱是否能撑起养老保障的重要一角?保险业又当如何作为?本期策划就上述话题展开分析。
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养老了。刚刚发布的《国人养老准备报告》显示,为提前做好养老准备,超七成的“90后”开始考虑养老,“80后”“70后”的养老需求更迫切,比例高达80%、85%。
数据资料
刚入社会便考虑养老,并非过分未雨绸缪。上周,民政部举行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养老服务将迎接更大挑战。
数据资料
同样是在上周举办的“金融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金融业可以,也应该发挥重要作用。
为何迫切发展第三支柱
正如郭树清所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基本养老、企业(职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在内的养老保障‘三个支柱’。第一支柱已覆盖近10亿城乡居民,但第二支柱规模却很小,第三支柱长期处于起步阶段。与许多国家相比,第三支柱发展较为缓慢,占比过低,对养老的支撑明显不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十分迫切。”
为何发展第三支柱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阶段?
我国养老金体系由三支柱构成,第一支柱为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主导并负责管理,为退休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为政府倡导、企业自主发展的补充养老保险,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为商业养老保险,由个人或团体建立,目的是提升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
简单来说,养老这件大事要靠国家、企业和自己共同承担,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单独靠谁都有困难。但当前的现状是,第一支柱占比77%、第二支柱占比19%、第三支柱占比4%,显而易见,第一支柱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担起了养老责任。
然而,单纯依靠第一支柱解决养老问题是不现实的,原因有二:一是第一支柱提供的保障能力十分有限,我国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超过50%。这意味着,退休前每月赚8000元工资,退休后每月最多能领到4000元。二是第一支柱承压过大。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生育率持续下降等问题,基本养老金的资金池面临着收入放缓、支出加快的挑战。据社科院2019年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9-2050》估算,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将于2035年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