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1979年)且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2019年末,上海市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已达518.1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2%。
“十四五”期间,上海“9073”养老格局将继续对接需求,坚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持续扩大有效供给。无论原居安老、机构养老,还是异地养老——体面养老,都要让老人们感受“品质生活”。
华阳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食堂。王凯 摄
原居安老
阶梯式服务普惠社区老人
100岁,是“90后”老人沈默的人生小目标之一。
在?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大家数数年龄,80岁才起步,90岁一大片,100岁,也不止一两位。每天上午9点,这群“80后”“90后”“00后”的社区日托生活是从一套手指操开始的。
五里桥街道为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中心内,工作人员带着老人一起做手指操。周馨 摄
在申城,“9073”的养老格局——90%的老人家庭养老,7%的老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人机构养老;因此,实际有97%的老人社区居家养老。如何提供多元化、阶梯式的“原居安老”服务,正是代表们的重点关注。
市人大代表马列坚提出,多数老人都更青睐熟悉的生活环境,倡导老人“原居安养”,就要准确把握社区居家养老的结构性问题、阶段性问题,适老化改造供给要从“重点保障”向“普遍惠及”过渡,逐步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标准体系、技术体系和管理办法。
同时,“原居安老”也离不开养老护理产品的研发推广。“目前,我国市场流通的养老护理器械不足2000种,大部分不属于医保报销范围,普遍面临价格虚高,购销两淡的窘状。”马列坚说,补足这个“短板”,就要拓展研发新型康复辅具产品,加快布局智慧养老服务器械领域,大力扶持高端护理器械、康复辅具研发,将护理器械、康复辅具纳入医疗保险和商业保险报销范围,服务“原居安老”新需求。
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上,工作人员正在演示移床机(资料图)。张剑 摄
事实上,“原居安老”,申城社区已经并且还将继续探索实践。去年,五里桥为老服务中心改造后,中心里多了间特别的助老浴室,还有一个辅具租赁展示平台。那间浴室里,有一套定制的淋浴设备,专供行动不便的老人,老人坐在椅子上就能安全淋浴。住在中心周边的老人,如有需要,就可以预约淋浴。至于辅具租赁展示,也很受居民欢迎,比如,有张床,专为卧床老人特制,灵活好用,帮老人上床、翻身、起床,很省力。中心不仅是日托所、助餐点,更能为周边居家老人提供阶梯式为老服务,方便社区老人“原居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