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378万人,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将有近四分之一市民是老年人。
6年前,北京市制定实施《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也是全国范围内首部关于居家养老的地方性法规。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表示,目前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型,全市建成超过100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覆盖相当大范围,但功能尚不完善,发展也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尚未发展成长为一个成熟模式。
刘维林建议,继续丰富养老服务驿站功能,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家庭环境、养老设施、医养结合、服务队伍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提升。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会长刘维林走进新京报访谈间接受记者专访。摄影/新京报记者 陶冉
■ 对话
北京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经成型
新京报:您在北京市人大任职期间,曾牵头起草《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并于2015年实施。6年过去了,北京的居家养老服务发生了哪些变化?
刘维林:《条例》实施6年多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积极的成效。首先,大家对发展养老服务的认识更深刻了,思路更明确了。对发展养老服务的方向、重点也更明确,形成了共识。
北京人养老,在机构里的有2%左右,98%是居家生活和养老。那么我们要发展养老服务,首先要考虑覆盖大多数老年人,所以我们把方向和重点确定为建设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政府、社会、市场、家庭都是什么角色、什么职责和定位,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已经越来越清晰了。
新京报:北京目前建立的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哪些部分?
刘维林: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越来越明确,居家养老服务参与各方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了。就是:政府承担的是兜底的服务和基本养老服务,社会力量是专业运营,还有一些互助养老服务、公益志愿服务,也就是社会组织。
这是一个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政府是起主导作用,指导、引导的作用,担负兜底服务和基本养老服务。在这个体系中更重要的是社会力量,它是养老服务提供的主体,社会力量也要深入广泛地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