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晓春的调查研究证明,哪怕在人口老龄化十分严重的一线城市——北京,“近2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养老机构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难求、入住率100%的养老机构只有49家,只占10%。”
人们似乎有进入“围城”的感觉,城外有养老需求的家庭抱怨养老院“一床难求”,家庭看护压力极大;城内养老院望着空置的床位忧心“一人难求”。即便在老龄化程度较高的一线城市——北京,也存在着缺口与空置床位并存的怪现象。
阻挡在面前的墙是支付能力。
占据绝大多数的中等收入人群,是对养老服务需求大的人群。然而,当前养老机构的收费标准已远远超过这部分老年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
这倒也并不是养老院的经营者漫天要价所致。而是这一代老人们的支付能力和养老院的运营成本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所致。
一位养老院的管理者告诉八点健闻,只有当一个养老院的入住率超过60%,同时能自理的健康老人愿意支付超出所在养老院护工的薪水的住宿费用时——失能老人的费用翻倍,这个养老院才能勉力维持运转,不致亏损。
以北京为例,如果老人生活能够自理,并且找到关系,大概需要5000元一个月的费用,才能排队入住一个普通的公办养老院;如果后期出现失能,费用上涨至10000元。
按照这个标准,北京市占70%月总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老人完全不具备进入养老机构的可能,不管她们生活是否能够自理还是不能自理。
根据乔晓春2016年的调研,对于养老机构有迫切需要的,是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而且需要他人来照顾的老年人,并且月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
哪怕在北京,符合这一潜在条件的老人比例最多不会超过1.6%。显然,这样一个潜在规模难以推动养老市场的兴旺发达。
所以,如若没有政府的政策扶持,这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对养老院有强烈需求的老人们支付能力不足,养老院无法雇用有专业技能,足量的年轻护工,服务质量低下。
低下质量的服务质量又很难吸引老人,养老院的入住率进一步降低,随之而来的是收益降低,从而需要再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护工工资,服务质量进一步下降,出现恶性循环。
如何让更多人拥有体面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