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期失能”的风险不断聚合并蔓延成社会风险时,就需要社会政策加以干预。建立一套为年老、患病或遭受意外伤害导致常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的社会成员提供照护服务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似乎是唯一的选项。
而对于站在中度老龄化边缘的中国来说,毫无疑问的是,在生育率长期走低、老龄化程度加深、失能规模扩大的现实状态下,长期护理险可能是这2.5亿中国老年人(指60岁及以上)最需要的一个险种,并且迫在眉睫。
但问题在于,直到现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荷兰、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五个国家建立了全民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总覆盖不过3亿人。
乔晓春将老年群体比喻为一个“三明治”结构,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是三明治的外围部分,高收入人群可以靠自己的收入获得优质的养老服务,政府为低收入人群兜底,但这两类人群所占比例较低。
而中间比例最大的夹层部分为中等收入群体,这部分“夹心层”老人将会处于相对尴尬的境地 ,他们的规模巨大,2020年为2682万,到2035年增加到6954万,2050年迅速提高到1.24亿。
如若不能尽快解决支付瓶颈,在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大背景下,一旦他们丧失了自理能力,收入又不足以用来购买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未来谁来照顾他们呢?(陈鑫丨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