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65 次浏览
|
分享到:
Top保健食品:同仁堂、汤臣倍健、Swisse、东阿阿胶、修正、雅培
滋补食品:燕窝、阿胶、养生茶饮、人参/西洋参、药食同源类
总结来看,中国老龄化程度约是日本30年前的水平,现在约10%左右的保健食品是由50岁+老人自己购买,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通过网购选择各类保健食品/用品。供给侧上类似于汤臣倍健、同仁堂等传统品牌,也会生产专门针对老人的功能食品,这个周期会拉得很长,是留在存量玩家的机会。
从政策、法律层面来看, 2021年3月起严控低价旅游团做购物、会销,这同样会影响到老年保健品周边游会销(例如19元周边一日游、99元桂林5日游等,都是通过多个购物点的健康产品销售赚钱)。举个例子来说,依然会有老人被线下旅行团的“乳胶床垫”会销骗走3000-20000元,但天猫国际在2020年双11期间,银发族们购买2000-4000元进口乳胶床垫销售额同比增加60多倍,这是正在发生的会销渠道弱化和老人消费转移。
我们尝试用这张图来解释社区老年流量和保健品公司的价值:
善用存量:借助菜市场的一级流量入口 + 整合3/4/5级流量(单做都亏钱)→变成“身心健康社区顾问”(增量)→9元起低价周边游(快乐)+1元起低价保健品(健康)
社交支撑:菜市场(买菜送个葱+晚辈吃得香)是社交而不是买菜,顺便来保健品店内免费理疗和年轻店长陪聊,“陪伴无价格”但“信任有价值”(支撑后续变现)
三级转化:“吃喝→玩乐→金融”,前两者频次变低客单变高→最终赚钱都要靠金融(保健食品/床垫+每日广播+健步签到,返现即理财,保健品是变形版的“养老金融”)
“保健品公司=餐饮+周边游+老年大学”的等式,是过往25年来被持续验证的“定量”。
保健品公司作为排名第2的“增量入口”,正是聚合了后几名入口的作用,形成了“陪伴+健康”的“养老顾问”。这句话的意思是,单纯的餐饮、周边游、老年大学,都不足以形成可持续盈利的生意(纯靠老人100%亏损)。老年生活服务的分散度高和频次低,不能从年轻人“吃喝”这样的高频刚需需求切入,就必须要像“天鹅到家”(原58到家)一样,用各种服务的叠加形成可能的“频次提升”和“入口效应”。比如超低价甚至免费周边游的会销场景,就是围绕健康内容的老年大学变形记,传统老年大学不做的生意(完全不赚钱),电视上《养生堂》的内容搬到线下,再加上一对一陪伴心理健康,收割社区属地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