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68 次浏览
|
分享到:
北京大妈有话说:在2018年时遇到的经营困难,更多是由于其坚持线上路径,尝试电商走不通的情况下,最终靠公众号/小程序社交广告+联合腾讯/街道做辟谣主题活动等,带来了数百万的年收入。
乐退族:从一开始就连接线下的长线旅游和自营中老年时装周,前者带来2000-3000万元的年收入(毛利约10%),后者带动了数百万的周边/课程收入,当中的KOL还成为了互联网公司广告的老年代言人。
这里已证明的是,纯线上的中老年微信流量生意大家都已触探到天花板,大家也都能同步去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流量,这些都不足以支撑把生意做大。连接/自营线下优质生活服务供给的变现能力更快更强,千篇一律的“XXX时装周/艺术节”是增量供给,1年/次的低频同样是常规配置,谁能先连接更多线下的属地存量文娱/服务供给,甚至网格化到社区为最小单位,谁的那张“超级课程表”就能连接和服务更多老年用户,在“服务下半场”上跑得更快。
整体来看,老年人的线上行为习惯是延迟3-4年的年轻人路径。
与“属地超级课程表”生活服务连接器平行的是,同样有流量玩家“适老化”复刻了年轻人的“工具→社群→电商”路径,只是时间要延迟3-4年。
2012-14年:年轻人千元智能机普及,年轻人手机淘汰给老年人,结合2014年微信红包春晚爆红,并迅速完成社交连接和支付绑卡。
2014-15年:一边是公众号替代新闻类App,成为老人健康养生和社会新闻的信息获取入口,对应的是大量“标题党公号和黑五类广告”的“恶”内容出现,也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群里代沟的元年;另一边是“微信+”工具开始出现,例如“>9张照片”的美篇,例如“>15s视频”的小年糕,都无心插柳成为了老年人群友好的“美图+秀秀”的“善”工具。
2016-18年:这是微信55-70岁流量增速最快的三年(月活分别是768万、5000万、6100万),小程序是当中最大的变量,一方面让糖豆矩阵跳出广场舞,并迅速聚拢1亿中老年流量实现广告规模化变现,另一方面让小睡眠这样的好工具降低门槛迅速下沉,从App时期的约1% 40岁+一二线用户,发展到小程序时期15%的50岁+二线以下用户。
2019-20年:更多移动互联网大厂(百姓、百合、携程、腾讯、阿里、头条、知乎等)背景的创始人、CTO、高管级别创业者入场,切入点包括文娱、社交、电商并与个人过往经验相关,背后支持的美元基金都是用移动互联网年轻人的流量逻辑,然后看好团队的流量运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