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40 次浏览
|
分享到:
接下来我们重点来讲一线城市,原因是长线来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未来20-30年更多二线以下城镇也会符合“时光机”理论,复刻一线城市的养老之路。同时,我们也会把重点放在失能老人,因为刚需人群的照护服务是接下来中国养老要持续面对的更大挑战。
(1)吃喝日用品是社区居民最刚需高频的消费,存量头部品牌正跟随不同区域的老龄化进程推出新产品
对于带慢病的活力老人,一线城市的“商养结合”是正确路径,即存量社区商业基础设施的供应链,顺手为老龄化人群提供优质商品/服务供给。
在2020年,以中国养老的风向标上海(老人最多、政府有钱、老龄化政策落地快)为例,第一次出现18款三高糖尿病专属早餐,并打通上海各连锁便利店渠道进行销售;中国老龄化排名第二的江苏南通,第一次出现“小润发”迷你商超连开4店,并专门为老年群体提供优惠和结算方式。
吃喝日用品是社区居民最刚需高频的消费,存量头部品牌正跟随不同区域的老龄化进程推出新产品。这一点的变化,与30年前日本便利店发生的变化一致,后文我们将会详细讲到。
而对于失能老人来说,我们认为一对一的7*24小时居家护理是不可持续的。
用户画像:平均年龄50岁+的子女(也会有30-35岁的孙辈),为家中80岁+的失能老人请护理服务。
增量场景:在医院经过大手术后需中长期术后康复的老人(年龄下探至60岁+)。
实际成本:5000-6000元/月+老人/护理员吃住,即实际成本约6000-7000元。
阿姨缺失:仅2%的阿姨有意向做养老护理,平均年龄50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几乎没有护理技能。
收益最差:45%(扣掉50%的临时钟点工)的长期工种中,养老护理的收入相对低50%-150%。
稳定性高:3-4年的平均护理周期,意味着门店和护理员都很难通过更换更高价值的雇主得到佣金和薪金。
返乡养老:改革开放初期的“小保姆”们,该人群在现已集中进入50-60岁成为“阿姨”,伴随着三四线城市的棚改货币化,她们回到家乡的意愿高且生活水平(可支付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