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来源:
|
作者:知护养老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21546 次浏览
|
分享到:
收益最差:养老护理过往10年只涨了200-250%,相比其他工种400-600%的涨幅明显偏低,一对一7*24小时的居家照护对老人和阿姨都是长期积累心理压力,这将造成一线城市养老护理人员的持续流失。
供需双方恶性循环,雇主不多给钱、阿姨没兴趣做,一线城市的养老护理保姆荒将加速出现问题。当前,春节期间就能明显感受供需紧张,而在未来,这种趋势会成为常态。
(1)市场化运营100%亏损,养老机构向“社区小微”形态演化
根据2021年2月底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20年末中国养老服务床位为823.8万张,增加62.4万张,每千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32.4张(2018年底为29.1张)。
30张床位/1000位老人的数据,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后者约是50-70张/千人数据。我们认为并没有必要强行与发达国家做对比,因为根据民政部近年数据,中国整体养老机构的入住率一直稳定在50%左右(北京约60%、上海约65%-70%),这说明养老机构的床位数目前其实是“富裕”的。
阶段1:是地产和保险增量时代,“合情”(养老是福报、是企业社会责任)大于“合理”(低价拿地,而不是养老服务本身ROI为正)
阶段2:是服务和运营存量时代,地产过剩、老龄化社区增多,从“合理”(去库存、成本结构)逐渐转化为“合情”(家庭传统文化)。
2018年普遍被大家定义为“地产黄金10年的结束”,在过渡期前后发生了多起养老领域融资收购事件,如:2017年华润Pre-A投资上海社区医养护理颐家人(2020年再获人保A轮);同年,碧桂园收购北京老年长租公寓(医养结合)九华山庄。这均是进入第二个阶段的表现。
进入存量阶段后,养老机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根据2020年Q3民政部公开数据:
全国各类养老机构4.23万个,床位429.1万张,收住老年人214.6万人
平均床位数下降至约100张/机构(与往年均值相比 减少约24%)
这意味着已开始“由量转质”的变化后,大型机构继续减少,社区属地小微机构发力(无论政府政策还是企业运营),这就导致了平均床位数下降约1/4,养老机构正在向“社区小微”形态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