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 新闻中心
拆解中国养老全产业链:80后是养老压力最大的一代人

接着来问,为什么养老机构会变成“社区小微”形态?

我们继续来给养老机构的生意算笔账(不计补贴):

平均入住床位:126张/机构*50%入住率=63老人

平均收入:63张床*4000元/月=252000元

看起来是不是还挺赚钱的?别着急,继续看:

护工成本:13个护工(护配比1:5计)*4000元/月=52000元

房租成本:单床面积平均34㎡(北京平均水平,行业标准30-40㎡)*62人=2108㎡;*3元/㎡/天*30天=189720元;*2.5元→158100元

吃饭成本:77人(含1-2名管理人员)*20元/人/天(3餐+2加餐)*30天=46200元

这样算下来,在2.5-3元/㎡(还要含水电煤等,已经是非常低的市场化成本)的情况下,纯市场化运营的养老机构是微亏的。

再对照来看,如果是社区小微托老所,以140㎡计算,约是6500元房租+500元水电煤民用(含做饭、布草清洗等)的月成本,相当于1.7元/㎡的情况下,入住≥7位老人即可实现微盈。当然上述全国平均值算法在不同城市区域和运营方式上会有些许偏差。

可以说,生意从来都只看成本结构和ROI,这里的对比数据可以给出答案了。如果再叠加技术驱动的提效降本,这件事就可以规模复制和资本入场。

那么回头来看,已在2016-2017年享受过资本红利的重资产大盘机构是否成功呢?

这期间入局的公司和产品品牌包括:光大--汇晨、首开-寸草春晖、北控-金太阳、宜华-亲和源、碧桂园-九华、南京新百-安康通、中金-夕悦、鹏瑞利-人寿堂、合众人寿收购7家养老机构等,加起来累计投资金额已达25亿+人民币。

但3-4年后我们以寸草春晖为例,2019年前3个季度收入为1081万 但净利润为-817万,独立运营的大型纯养老机构情况都证明不是好生意,更不是创业者的领域。随着房地产进入白银时代资金盘下降,业绩压力导致民营养老公寓开始与资本分手(北控-金太阳、远洋-椿萱茂),10多家房地产公司验证“无法盈利”后也进入‘单点模型盈利”时代(万科、龙湖等),“租售同权”的纯地产会员制折戟(如亲和源曾半年亏损2500万),Top100物业公司养老服务收入仅占2%,社区居家会员制折戟(如金太阳365元/年续费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