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性”是指一些中小创业者集中的服务领域。比如,各种综合服务和垂直服务,比如家政陪护、老年大学等。这部分钱也难挣,启动资金门槛低,意味着竞争更激烈。而且教育用户和市场的成本高,老年人不像年轻人那样勇于尝鲜、敢花钱。中小创业者还是蛮艰难的。
石亚琼:所有的商业都是为了赚钱,那就要看谁来付费。银发经济,要么老年人自己付钱,要么子女来付。现在50-60岁的老人,他们工作时可能还没有养老金制度。子女可能会付一部分费,但子女的压力也大,供房、供娃,能拿出来用于采购养老产品和服务的钱,其实还是比较少的,反而是长辈有时要支持子女买房。
从心理上,人有两种心理愿意付费:1.恐惧和焦虑;2.求认同。在中国,相当多的老人还是在恐惧和焦虑中更有付费意愿,所以才有保健品骗局和乱象。行业里都说,老人的钱“好骗不好赚”。
梁婧:老年群体有网、有钱、有闲。 2019年,5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占比13.6%,每天上网4小时,注意力经济有很大潜力可挖。
全国老龄委发布的报告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2025年将达106万亿,占GDP的33%,包括日常消费、疾病管理、照料、护理、养生、理疗、社交娱乐、养老金融等。在日本,银发经济的服务产品非常细致,我看到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网吧,专门服务女性老年人的购物中心,还有专门给老年人染发的化妆品。但我国目前还不多,大有潜力可挖。
银发经济创业者的“失败故事”——我以为你需要
李程:养老产业理论上赛道很大,但是“踩坑”的远比成功的多。几位身边有没有这方面的故事分享一下,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
思远:我采访的创业者们踩的坑,归纳起来共性有两点:
1.陷入伪刚需的“陷阱”。比如,认为子女应该给老人配专属健康硬件,时刻监测并把数据传到子女手上。但很多老人并不愿意“被监视”。这种创业者用一个文娱明星的梗来形容就是“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2.高估了孝心经济。比如有人模仿年轻人的潮流,发明了“孝心盲盒”,定期给老人寄礼物“惊喜”。但老人并不喜欢,还觉得“浪费钱”。你以为年轻人会买账吗?不,他们看到盲盒宣传中有老年人中意的东西后,回去到网上比价购买。最后这个项目死得很惨。
梁婧:2019年,国内四大卫视和几大视频平台推出了很多综艺片,但为老年人打造的只占5%。但在一些互联网短视频平台,你会发现很多“会玩”的老年人,比如“穿高跟鞋的汪奶奶”等,非常活跃且粉丝众多,年轻人也喜欢“会玩”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