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救性模式,主张不区分职业或社会贡献,社会成员皆享有社会津贴。
*选择性模式,认为社会福利的作用是“补救”而不是“预防”,社会津贴应发放给“真正的穷人”,而非全体社会成员。
在这两种思路的相互影响之下,半个世纪以来,欧美产生了形式多样的养老体系。
瑞典是普救性模式的典范,被誉为“福利国家的橱窗”。其养老金用主要由国家负担,金额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以保障公平,英国、丹麦、挪威等国与它相似。
美国、德国则发展出了投保资助型养老,养老金主要来源于人们缴纳的社会保险金,交付金额由工资收入确定、比例浮动。为保障公平,政府设置了缴纳社会保险金的上限。
充足的资金、相对完善的立法、巨大的市场需求,催生出欧美人多种养老方式。除传统的公立机构外,还有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可供选择,拉动了整条“养老”产业链,比如:
1960年底,美国著名的养老社区“太阳城”开售仅仅1年,2000套房子就宣告售罄;
70年代以来,美国养老服务产业快速发展,以养老社区为中心,养老产业从家政、运输、餐饮延伸至医疗服务、娱乐设施、老年大学等诸多领域;
德国养老服务产业更是带动了老年储蓄投资理财产品、老年地产倒按揭等金融产业的发展。
美国太阳城养老社区
西方养老市场一派繁荣景象。
然而,“黄金时代”并未如欧美人想当然的那样一直持续下去。
2
经济衰退,西方不堪重负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迅速提升两倍多。次年,英美经济均出现负增长,英国为-0.5%,美国为-1.75%。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一年间上涨了21美元/桶。受此影响,物价猛涨,欧美国家陷入“滞胀”困境。此后,美国经济再次陷入负增长,1980年通货膨胀率逼近10%。
经济衰退伴随着严峻的失业问题。
1980年4月,美国新增失业人数高达62.9万,失业率持续攀升,并于1982年突破10%。进入90年代,欧洲国家失业率常年保持两位数,欧盟成员国失业人数超过1800万。
失业率高居不下,西方人口老龄化程度却在进一步加深。
得益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欧盟成员国人均寿命从66岁上升到76岁。以英国为例,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31年的7.4%增至1981年的15%。
加之出生率持续下降,参与生产和纳税的人越来越少,享受福利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