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1960-1967年,美国领取养老金的65岁以上老人增加了20%;1965-1968年退休津贴提高了两次,提升比例分别为7%和13%。由于老年人口增加,1967-1972财政年度总开支增加了7.43亿美元,用于老年人口社会保障的开支超过了其他福利。
80年代,英国养老金支出占社会政策支出的33%;在德国,这个数字逼近40%。
养老福利与经济发展情况脱钩,相关开支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速,高福利渐渐变成了国家财政的“大包袱”。
1960-1985年,美国的养老金支出占GDP比例从4.1%增加到11.2%,而1950-1987年间,美国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9%。
在英国,社会保障占公共总开支的30%,比国防开支多出1倍,而养老金开支占社会保障开支的45%。
这种矛盾很快反映在政府的财政赤字上。
1951-1986年,英国出现财政赤字的年份有32年,累计赤字高达1209亿英镑,成为“靠借债度日的安乐国家”。1970年以来,美国财政也连年赤字,1976年达到737亿美元,创下当时美国历史最高纪录。
而且,养老金支出的上升必然挤占到其他社会群体的福利待遇,又引发关于分配公平的争议。
经济优势不再、老龄化拉力变压力、国家财政被压得喘不过气、分配公平遭到质疑……过去支撑福利国家发展的种种优势,成为悬在欧美政府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改革,势在必行。
3
政府“甩锅”,市场“接盘”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和英国率先走上了改革之路。
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府债务,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的目标十分明确:削减社会福利,把养老引向市场。
英国首相撒切尔和美国总统里根
第一,延长退休年龄,减少国家养老金支出。
1983年,美国政府修改了《社会保障法》,明确将退休年龄从65岁推延到67岁。为了激励更多人延迟退休,政府还推出了诸如额外享受20%养老金等优惠政策。
同年,里根政府提高了养老金的缴税率和缴税上限,并将支付方式由过去的现收现付改为预留积累,仅一年,就实现了300亿美元的社会保障金结余,国家财政状况明显好转。
1982年,英国政府决定参照物价水平确定养老金数额,以保证每年减少2%的财政支出;1986年,再次下调养老金水平,只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费用。